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诊断的自发性糖耐量异常。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量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与GDM发生、发展相关,其中包括微小RNA(microRNA, 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等。该综述将重点讨论miRNA、lncRNA、circRNA及其在GDM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ncRNA在GDM中发挥其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增生与肥大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骨骼肌是鱼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鱼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生长发育特征,通过制作孵化后1 ~41日龄个体骨骼肌背右侧第一肌节石蜡切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该肌节中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分析了鳜骨骼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生长特征.结果表明,鳜早期发育阶段骨...  相似文献   
3.
机体细胞在多种化学物质和内外环境不断攻击下会诱发DNA损伤。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内拥有一系列完善而精确的细胞应答机制来保护基因组DNA的完整性。细胞首先通过DNA损伤检测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启动细胞周期阻滞,进而介导细胞修复或凋亡。大量研究表明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调控了多种细胞生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DNA损伤导致复制应激可诱发PCNA的翻译后泛素化修饰,泛素化修饰的PCNA可能参与了多种DNA损伤应激过程,影响细胞选择不同的DNA损伤应答途径,导致细胞截然不同的转归。因此,更好地了解PCNA泛素化的作用及其影响DNA损伤应答通路可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细胞如何调控异常的DNA代谢过程和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CNA泛素化修饰对Hela细胞损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His-PCNA及His-mutant PCNA(mPCNA,K164R)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DNA损伤剂苯并芘(BaP)和依托泊苷(VP-16)分别处理Hela细胞后,MTT法检测不同细胞系对DNA损伤药物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CNA的泛素化修饰。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is-PCNA和His-mPCNA在Hela细胞中稳定高表达。MTT结果显示,苯并芘损伤后,稳定高表达mPCNA的细胞系与野生型及高表达PCNA细胞系相比,其细胞存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VP-16作用后,三种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苯并芘损伤可特异性诱导PCNA发生泛素化修饰。结论:苯并芘损伤能够诱导PCNA发生泛素化修饰,从而降低Hela细胞对苯并芘损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食果鸟类在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琼琼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07,26(8):1238-1243
2005年10月初至2006年2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野外定点观察了鸟类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行为,记录了红豆杉落果的命运,分析了食果鸟类在红豆杉种群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红豆杉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距母树群10m以外面积约0.5hm2的山坡上,全部红豆杉幼苗、幼树共213株,主要分布在中下坡;幼苗和幼树的空间水平格局符合聚集分布特征。"果实"成熟后,一部分被鸟类直接在树上取食,一部分掉落母树下地面。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4种鸟类取食红豆杉"果实",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整吞"果实",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经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以此过程传播种子。在取食完红豆杉"果实"后,食果鸟类多飞向坡上。坡上排水良好,有适量的荫蔽,生境适宜红豆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成长。因此,食果鸟类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对该红豆杉种群的天然更新起主要作用。同时,鸟类传播对于红豆杉种群扩散、占据新的生境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101 个小麂的线粒体D-loop 区770 bp序列的分析,探讨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种群大小、历史种群动态和种群间的基因流模式。在101 个D-loop 区序列中共发现34 个单倍型,其中24 个分布在皖南种群,10 个分布在大别山种群,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皖南种群线粒体遗传多样性(h =0. 952,π = 0.016 8)明显高于大别山种群(h =0.734,π = 0. 007 7),雌性有效种群(NE = 146830)亦大于大别山(NE =19840)。通过歧点分布分析表明在更新世第四间冰期,小麂皖南种群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在约15. 7 万年前)。基因流的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间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的基因流(MW N→DB =0. 36;MDB→W N =75. 00)。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模式可能反映出在晚更新世冰期循环中,作为天然地理屏障的长江在盛冰期和间冰期对物种扩散的阻隔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机体细胞在多种化学物质和内外环境不断攻击下会诱发DNA损伤。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内拥有一系列完善而精确的细胞应答机制来保护基因组DNA的完整性。细胞首先通过DNA损伤检测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启动细胞周期阻滞,进而介导细胞修复或凋亡。大量研究表明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调控了多种细胞生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DNA损伤导致复制应激可诱发PCNA的翻译后泛素化修饰,泛素化修饰的PCNA可能参与了多种DNA损伤应激过程,影响细胞选择不同的DNA损伤应答途径,导致细胞截然不同的转归。因此,更好地了解PCNA泛素化的作用及其影响DNA损伤应答通路可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细胞如何调控异常的DNA代谢过程和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OTUB1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初步分析其表型并研究OTUB1基因与肝脏代谢的关系。方法: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即将OTUB1~(fl/fl)转基因小鼠与Alb-Cre小鼠杂交,子代自交,得到OTUB1肝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并进行鉴定。取同窝对照小鼠(control,NC)和肝特异型基因敲除(hepatic-specific OTUB1 knockout,HCKO)小鼠,通过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确证OTUB1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是否成功构建。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以及是否存在自发的病变;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肝脏脂代谢水平;通过血糖耐受实验(GTT)分析HCKO小鼠对血糖的控制。结果:基因组测序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CKO小鼠肝脏中OTUB1被敲除,其他组织中OTUB1表达水平无变化,证明OTUB1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HCKO小鼠出生正常,各组织器官无异常,生化指标中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表明OTUB1影响肝脏脂代谢水平。糖耐受实验中HCKO小鼠血糖回落迅速,表明敲除OTUB1影响肝脏血糖调节稳态。结论:应用Cre/Loxp技术成功建立OTUB1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研究OTUB1在肝脏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鱼类快肌和慢肌分别占据骨骼肌的不同位置,表现不同的生长发育特征。为了解鳜(Sinipercachuatsi)慢肌纤维的胚后发育特征,本研究通过制作孵化后1~33日龄鳜个体的石蜡切片,采用慢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背鳍起点处躯干横切面慢肌的发育变化特征,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慢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结果表明,孵化后鳜仔鱼慢肌位于水平肌隔附近,呈楔形,向背、腹两侧生长。孵化后1~9日龄为单层肌纤维,11日龄发育为多层肌纤维,19日龄覆盖侧线附近,33日龄延伸至背侧第2背肌节、腹侧腹部肌肉2/3处,并在水平肌隔和侧线处分别形成两个肌群。位于骨骼肌最外层的扁平状表层细胞,可能为慢肌增生生长的主要来源。躯干单侧慢肌肌纤维数目由孵化后6个增加至315个,总面积从13.18μm2增加到7 839.58μm2,孵化后13日龄的增生生长占优势,其他发育阶段,肥大生长一直占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10.
南方红豆杉的天然更新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12月,在皖南仙寓山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仙寓山海拔540 m以上面积约1.1 hm2的山坡上,与毛竹混生.共统计红豆杉1 331株,其中高度30 cm以下的幼苗1 167株,占总数的87.68%.该红豆杉种群为缓慢增长型种群,空间水平格局呈聚集分布.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10种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吞入种子后,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野外调查中,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地点发现带有红豆杉种子新鲜的鸟类粪便,每个含有1~2颗种子.未被鸟类取食的落果自然掉落于树冠下,假种皮被昆虫取食或腐烂,种子在母树下能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鸟类在该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