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101 个小麂的线粒体D-loop 区770 bp序列的分析,探讨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种群大小、历史种群动态和种群间的基因流模式。在101 个D-loop 区序列中共发现34 个单倍型,其中24 个分布在皖南种群,10 个分布在大别山种群,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皖南种群线粒体遗传多样性(h =0. 952,π = 0.016 8)明显高于大别山种群(h =0.734,π = 0. 007 7),雌性有效种群(NE = 146830)亦大于大别山(NE =19840)。通过歧点分布分析表明在更新世第四间冰期,小麂皖南种群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在约15. 7 万年前)。基因流的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间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的基因流(MW N→DB =0. 36;MDB→W N =75. 00)。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模式可能反映出在晚更新世冰期循环中,作为天然地理屏障的长江在盛冰期和间冰期对物种扩散的阻隔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两栖类有尾目物种的微卫星分离中的筛选成功率常常较低。为探索微卫星结构对筛选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AFLP快速分离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FIASCO)对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二碱基重复类型和四碱基重复类型微卫星进行分离,并对微卫星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发现二碱基微卫星位点多以微卫星DNA家族形式存在,并因此导致了微卫星位点分离较低的筛选率;在四碱基重复的微卫星位点中未发现微卫星DNA家族的存在。对研究中得到的3个微卫星DNA家族的分析发现,同一家族的上、下游侧翼序列变异程度存在差异;毗邻微卫星重复单元区的侧翼序列碱基变异程度较高,而较远处的区段则相对保守。这些结构特征可能反映出微卫星DNA家族在演化中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在两栖动物的一些类群中,微卫星的筛选必须考虑微卫星DNA家族的影响,选取适宜的碱基重复类型将是决定筛选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06年9月起至2013年6月通过53条样线对大别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别山地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56种,隶属4目16科。其中两栖动物2目8科21种,爬行动物2目8科35种。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型主要为南中国型,动物区系类型则主要为华中型和华南型。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和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为该地区的新纪录,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为近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的蛇类新种。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中华大蟾蜍(Bufo gar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两栖类的优势种,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和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为爬行类的优势种。鉴于大别山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动物区系的代表性,应加强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