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本文用免疫组化双标法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成鼠基底前脑内的分布,结果发现嗅结节、隔内侧核、斜角带核、腹侧苍白球及基底大细胞核均有NGF-R及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免疫组化双标染色发现,大部分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NGF-R与ChAT共存,部分神经元呈单纯NGF-R或ChAT阳性,但这种NGF-R和ChAT的共存情况在不同区域不完全相同.在隔内侧核和斜角带核,大多数的NGF-R阳性神经元和ChAT阳性神经元共存,但在腹侧仓白球和基底大细胞核,两者共存的神经元较前两区为少.此外ChAT阳性神经元在尾壳核中分布较均匀,而NGF-R阳性神经元较少见.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胆碱能神经元有NGF-R,提示NGF对胆碱能神经元的保护和激活作用,部分可能是通过直接与NGF受体的结合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银杏内酯对胚基底前脑NOS、AChE阳性神经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对胚基底前脑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成银杏组,NGF组,BDNF组和单纯对照组。取孕17dSD大鼠胚基底前脑原基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和2块24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含银杏内酯,NGF,BDNF及不含上述成份的DMEM培养液,于体外培养18d后,96孔培养板行MTT比色分析测定光吸收值(OD值),以检测培养的神经元活力,2块24孔培养板分别行NADPH-d和AChE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各组每了忆中的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数,并用CMM-301图像分析系统对两种神经元的细胞面积和细胞周长进行处理。数据用方差分析和SNK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银杏组MTT比色分析的OD值和NOS,AChE阳性神经元数,细胞面积,细胞周长等指标均明显地好于单纯对照组,达到或仅稍差于NGF组或BDNF组的指标。结论 银杏内酯在促进胚基底前脑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发育方面具有类似NGF和BDNF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粪肠球菌脂磷壁酸(LTA)作用的炎症环境下,研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在破骨细胞中的作用,从而为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PCR检测粪肠球菌LTA刺激破骨细胞后BTK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以浓度300ng/mL的人重组蛋白BTK(recombinant human BTK,rhBTK)刺激破骨细胞,用CCK8法检测破骨细胞增殖和RT-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标志因子TRAP基因水平表达情况。结果破骨前体细胞5d诱导成功。PCR结果发现粪肠球菌LTA刺激后BTK和TRAP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免疫荧光可见LTA刺激后BTK在破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300ng/mL rhBTK组可以促进破骨细胞增殖;PCR结果显示,加入rhBTK后,破骨细胞分化标志因子TRAP的mRNA水平升高。结论在粪肠球菌LTA作用的炎症环境下,BTK表达升高;增高BTK后,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研究发现BTK参与了破骨细胞的炎症反应进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的一氧化氮合酶分布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脑表面及脑实质(皮质、纹状体)血管壁的NOS阳性细胞。结果发现,在正常脑大于50μm的血管壁上可见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阳性内皮细胞,并有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细胞紧贴于管壁或发出突起布于管壁。在神经毒损伤的纹状体中,可见有诱导型一氧化氮阳性胶质细胞,终足附于脑血管壁上,而周围未受损伤的脑实质中未见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的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5.
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正常SD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斜角带垂直支(VDB)和水平支(HDB)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及NOS与胆碱能神经元标志物ChAT、NGF受体(NGF-R)和AChE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发现,MS、VDB和HDB的头端NOS阳性神经元较多、胞体较大、突起多,尾端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少、胞体较小、突起少而短。NOS+ChAT双标神经元占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90%,占ChAT阳性神经元总数的39%;NOS+NGF-R双标神经元占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83%,占NGF-R阳性神经元总数的40%;NOS+AChE双标神经元占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96%,占AChE阳性神经元总数的39%。这些结果为研究Alzheimer'sdisease病理过程中基底前脑隔区胆碱能神经元退变与NO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神经节苷脂GM1能激活CaM依赖性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其AC50为1.56μg/ml.这种作用并不一定依赖Ca2+的存在.在有Ca2+存在时,GM1对PDE的最大激活活性低于CaM,仅为CaM的80.4%;没有Ca2+存在时,GM1与CaM对PDE有同样的最大激活活性(100%).GM1能使CaM对PDE的激活曲线左移,AC50降低,但不改变CaM对PDE的最大激活活性.三氟啦嗪能使GM1激活的PDE的活性降低,其IC50为16.3μ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B逆行追踪、TH免疫组织化学和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在间脑及中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TH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在第三脑室尾侧部和中脑水管全程的腹侧室管膜上及室管膜内,其胞体呈倒置梨形、圆形或椭圆形、多角形和梭形;在中缝背核内可见少量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另在正中隆起部位TH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含量丰富.结论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存在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其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针对中国糖尿病教育管理现状的高质量调查仍然不是很多,因此我们对一家糖尿病专科医院的住院2型糖尿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其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及抑郁与心理状况,以探讨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方法:对2014年9月至12月间在太原糖尿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Toobert行为量表简化版及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WHO-5Well-Being Index)和中文版简化糖尿病问题量表(short-form Chinese-version PAID[SFPAID-C]scale)。结果:共调查患者330例,经双份录入和数据澄清之后剩余有效问卷315份(95.5%),男性150(47.6%)例,女性165(52.4%)例。患者年龄(60.5±9.2)岁,病程(10.0±7.1)年,BMI(25.3±3.5)kg/m~2、腰围(91.4±9.9)厘米,糖化血红蛋白(Hb A1c)(8.5±2.0)%,超重与肥胖的患者分别为71.8%和88.5%,男性和女性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75.0%和72.7%,8.6%的患者存在亚临床或临床抑郁问题(SF-PAID-C评分≥15)。73.3%的患者接受过糖尿病教育,86.0%的患者定期监测血糖,过去一年检测过Hb A1c和血脂的患者分别为66.7%、62.9%,87.3%的患者在诊断糖尿病后改变了饮食习惯,61.9%的患者定时定量进餐,74.6%的患者规律运动,66.7%的患者每周运动时间≥150分钟。Toobert行为量表显示,患者在执行每天吃五份以上的水果和蔬菜(2.5±2.5)、把碳水化合物均匀分布到一整天(3.5±2.8)、血糖监测(3.4±2.5)以及检查脚和鞋子(3.7±2.5)方面的天数较少,执行天数为0天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6.0%、25.8%、13.3%和16.5%。将患者分为接受过(231例,75.2%)和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76例,24.8%)两组,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的百分比及胰岛素治疗的百分比更高,自我管理行为更好,Hb A1c水平更低,但SF-PAID-C评分和WHO-5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将患者根据病程分为5年、6-10年、11-15年、≥16年四组,随着病程增加,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比例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率及胰岛素治疗的百分比显著增加,WHO-5评分下降,SF-PAID-C评分上升,自我管理行为和Hb A1c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 A1c的因素包括治疗方案和自我管理行为,影响SF-PAID-C评分的因素包括运动状况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WHO-5评分的因素包括病程和自我管理行为。结论:饮食、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社会支持及用药依从性方面的糖尿病教育指导需要更为细致。糖尿病人在病程较长、合并有并发症及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才有更大机会获得糖尿病教育,但将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糖尿病教育的开始时间需更早。在提升幸福指数、改善抑郁和焦虑方面,糖尿病教育没有直接作用,改善疾病控制、坚持自我管理行为、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释生物进化各种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定向选择推导出的微分方程可以研究两个共享同一资源但同时又互不杂交的同类群体的进化过程。虽然人们的直觉是大群体往往能占有生存的良机,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通过微分方程的各种模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一方面在简单的适应面上,即当一个群体发生有利突变而产生具有优势的后代,那么无论初始条件如何这个群体将最后侵蚀掉另一群体。大群体因有利突变等概率产生而有更大的几率获得生存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略微复杂的适应面上,如果两个群体都发生有利突变只是发生的时间不同。在相同的境遇下,小群体相比大群体反而有更大的可能存活下来而不被灭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