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5,34(2):212-227
简要地叙述中国大陆及陆架区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将纵向演变归纳为6个主要的孢粉植物群发展时期。即:1)早古新世榆科花粉发育期;2)晚古新世正型粉扩展期;3)早始新世榆科-桦科-胡桃科花粉繁盛期;4)中始新世壳外科花粉发育期;5)晚始新世蒺藜科花粉扩展期;6)渐新世松科花粉发育期。据横向地区差异,将中国大陆及陆架区划分为7个早第三纪孢粉植物地理区,为:1)东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2)华北暖温带至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3)西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旱生孢粉植物区,4)中南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5)东海南部陆架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6)南方亚热带、热带中生至湿生孢粉植物区,7)西藏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对以上各期的孢粉植物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地理区范围,代表性的孢粉和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并以此对中国早第三纪的主要含孢粉地层列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宏演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9,38(4):435-453
根据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产出记录与形态构造分析以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产出顺序比较,假设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宏演化序列,共划分为10个发育阶段,归于7个形态演化期:1)欧特里夫期至早巴列姆期的无口器类演化期(含:1:1网纹无口器粉发育阶段);2)晚巴列姆至晚阿普梯期的单沟类演化期(含:2:1。棒纹粉发育阶段;2.2,星粉-棒纹粉发育阶段);3)早,中阿尔必期的三沟类演化期(含:3.1,三沟粉类-星  相似文献   
5.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0-308
我国早第三纪早期沉积中具孔类花粉相当普遍,除榆科和桦科花粉占有显著位置外,胡桃科的具三孔花粉也很常见,这类花粉的鉴定和对它在孢粉地层学上的意义尚未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笔者近年来在我国古新统和下始新统发现的一些与胡桃科Engelhardia类花粉相似、可归于Momipites Wodehouse,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始新孢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始新世孢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台北拗陷始新统之瓯江组、温州组和平湖组的孢子和花粉的研究,本区始新统可分为两个孢粉组合:Taxodiaceae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 triangulus-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组合(早始新世)和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后者又分为两个亚组合,分别代表中始新世和中始新世晚期或/至晚始新世早期的孢粉植物群。孢粉组合反映早始新世的植物群主要由杉科、胡桃科和完斗科组成,指示暧湿的、近现今的中南亚热带气候;中晚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并有较多南亚热带成份加入,指示更趋暖热的气候环境,其后半期有较多指示干旱气候的分子出现,表明曾一度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江苏北部始新统戴南组、三垛组孢粉植物群及古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对苏北—南黄海盆地高邮凹陷和海安凹陷16口石油探井中戴南组及上覆三垛组690块岩心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建立了始新世三个孢粉植物组合,它们分别是早始新世Ulmipol-lenites-Inaperturopollenites-Pterisisporites组合(称第一孢粉组合,分布于戴南组一段至二段的Ⅰ亚段)、早始新世Taxodiaceae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称第二孢粉组合,分布于三垛组一段Ⅰ亚段)和中始新世晚期Nitrariadites-Retitricolpites-Euphorbiactes组合(称第三孢粉组合,分布于三垛组二段Ⅱ亚段)。讨论了这三个组合的特征和所属时代,提出了与以往戴南组、三垛组众多研究者将其归于渐新世的不同意见。文章还简要地阐述了各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环境。对新发现的13个种作了描述,其中8新种,2未定种,对2种作了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根据我国已发表的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我国各地晚白垩世及早、晚白垩世时限前后的孢粉植物组合,特别对其中的被子植物花粉演进序列进行了探索,并和北半球五个主要的晚白垩世孢粉植物发育地区(加拿大西部,美国东部、中西部,东欧,前苏联远东地区)连续的晚白垩世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发展基本上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1)前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2)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3)进化被子花粉发育期,(4)脊榆粉发育期,它们发育的时限分属于赛诺曼期(Cenomanian),土仑期至桑托期(Turonian-San-tonian),坎佩尼期(Campa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将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即;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和西北—东南旱生孢粉植物区,后者又分为西北亚区和东南亚区。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新近纪孢粉植物群演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13口钻井孢粉分析表明,本地区新近纪植物群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早中新世早期松科花粉优势期;2)早、中中新世阿丁枫科花粉繁盛期;3)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草本被子植物发展期。各时期孢粉植物群在横向上几乎没有大的区别,表明新近纪整个坳陷内构造与沉积环境及其变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植物群演替反映古气候从早中新世早期的湿润温凉到早、中中新世的暖湿,最后(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又趋温凉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