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当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时,人们以为这种疾病仅仅限于某个国家和某种危险人群,其实不然。几年来经过各国和国际上的一系列研究,对这种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的世界性的流行范围和程度已了解得很清楚,这是一种传播范围极大、传播速度极快的世界性疾病。对HIV感染的特殊危险性,各级卫生部门都应重视,并对HIV的各种有关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性别决定机制和性染色体的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核心领域.因为性别决定过程发生在早期发育阶段,而性染色体的基因调控通常又牵涉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学修饰,因此这一领域又经常与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成为交叉热点.本文将从性别的重要性、起源、决定方式,以及性染色体演化的一般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已经发现并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并介绍了性染色体在没有同源重组的条件下如何演化的群体遗传模型.至今仍只有少数动植物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发现,却已经显示出了超出生物学家预期的多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鉴定更多的动植物的上游性别决定基因和其下游的性别决定通路上.新的基因组研究技术和基因敲除手段将为这一方向发展新的合适的模式生物,并最终解答为何不同的生物需要演化出如此繁多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等基本生物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邓道贵  孟琼  毛开云  张赛  封妮莎  肖琴琴 《生态学报》2009,29(12):6351-6358
在20℃、25℃下,将大型溞和老年低额溞分别按7+3(B组),5+5(C组),3+7(D组)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以及用单种培养(10+0(A组),0+10(E组))作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时,大型溞对老年低额溞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20℃、25℃下,单种培养的老年低额溞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大型溞的2.31和1.97,而在混合培养下老年低额溞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大型溞,在实验25d后几乎全部死亡.25℃下两种溞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C组:r=-0.508,n=30,P<0.01;D组:r=-0.483,n=30,P<0.01).在20℃、单种培养下,大型溞在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种群密度与雄体密度呈显著的相关性(r=0.678,n=24,P<0.01).大型溞的最大雄体密度(106 ind.(200ml)~(-1))和最大雄体比例(36.8%)均出现在20℃、单种培养下.25℃下,大型溞在混合培养的B组和C组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雄体在混合培养B组的比例达28.2%.大型溞在25℃、单种培养下没有产生卵鞍,在混合培养下总计产生66个卵鞍,其中空卵鞍占51.5%,而在20℃、混合培养下没有卵鞍产生.实验结果暗示:在较高的温度下,种间竞争刺激了大型溞雄体的产生和卵鞍的形成,高密度的雄体有助于大型溞孤雌生殖雌体向两性生殖雌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以本实验室选育的小麦优良品系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将抗虫基因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转入小麦培养细胞,经筛选获得抗卡那霉素的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经PCR和实时PCR检测、PCR-Southern和Southern blot验证,确定了3株独立再生植株为含有CpTI的转基因植株。农杆菌菌浓度、侵染时间及转化处理方式对小麦转化率均有明显影响。3株转基因植株正常可育并结籽,形成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T1代中的分离呈多样性,部分株系(转基因株系T-Ⅰ、T-Ⅲ)表现出孟德尔遗传规律。抗虫试验表明,3株转基因植株T2代籽粒对储粮害虫麦蛾具有一定的抗性,转基因株系T-Ⅰ、T-Ⅱ、T-Ⅲ及非转基因植株的T2代籽粒虫蛀率分别为19.8%、21.9%、32.9%和58.3%。转基因植株T1代群体农艺性状调查显示,3个株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为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种质抗虫材料。  相似文献   
5.
以本实验室选育的小麦优良品系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将抗虫基因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转入小麦培养细胞,经筛选获得抗卡那霉素的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经PCR和实时PCR检测、PCR-Southern和Southernblot验证,确定了3株独立再生植株为含有CpTI的转基因植株。农杆菌菌浓度、侵染时间及转化处理方式对小麦转化率均有明显影响。3株转基因植株正常可育并结籽,形成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T1代中的分离呈多样性,部分株系(转基因株系T-Ⅰ、T-Ⅲ)表现出孟德尔遗传规律。抗虫试验表明,3株转基因植株T2代籽粒对储粮害虫麦蛾具有一定的抗性,转基因株系T-Ⅰ、T-Ⅱ、T-Ⅲ及非转基因植株的T2代籽粒虫蛀率分别为19·8%、21·9%、32·9%和58·3%。转基因植株T1代群体农艺性状调查显示,3个株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为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种质抗虫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间隔时间(4h和36h)相互交叉的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36-4-4 SISPH和4-36-36-36SISPH)为模型,分析了ACP、AKP、HSC70/HSP68和PCNA的活性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40 kD的ACP和AKP活性在两种模型中都随着肝切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160 kD的AKP和ACP则与此相反;PCNA在4-36-36-36 SISPH中比在36-4-4SISPH中表达更多,而HSC70/HSP68的表达则与此相反.可见,连续部分肝切除的次数和方式能影响ACP、AKP、HSC70/HSP70和PCNA的活性和含量,并讨论了其可能的机理和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菌蛋白和抗菌肽在非特划性免疫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多药性抗药菌和细菌毒素引起的难治性感染症的有希望的方法,本文就hCAP18抗菌蛋白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生物制品检定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生物制品的检定动态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检定周期随着制品种类、批数及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往靠手工方式查阅繁杂的检定记录,难以随时快速、全面了解当时的检定状况。检定动态管理软件的开发可应用计算机自动跟踪显示检定进度和检定状态,及时反映制品质量和检定条件变化,明显提高了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结构化设计思想及MSDOS(V5.0)中的QuickBASIC编程环境通常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作者利用其合理的设计思想及其优越的编辑环境,不需编程或购置更多的软件即能方便地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管理、文献检索及论文编辑等,可提高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及实验数据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是吉林省近年来治螟工作中推行的一项新措施。它的作用是集中于村屯中消灭越冬虫源,减轻了螟害,具有省工、省药、成本低、简而易行的优点。几年来,在我省多点试验与大面积示范表明,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比对照提高垛内幼虫罹病率70—80%,降低虫量80—87%;大面积示范结果可压低田间螟害率70%左右。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治螟工作的开展,并为今后研究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