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菁胶的细胞定位和粘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发育过程中和成熟的田菁(Sesbania Canabina)种子内胚乳细胞进行了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田菁胶形成后不是分泌到胞外,而是聚积在胞内,对不同粒度田菁胶的粘度测定,表明粒度越大,粘度越小;反之,粒度越大。这种结果与田菁胶在细胞内定位是相一致的。另外,对不同粒度田菁胶的糖和不熔物含量也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柱层析、薄层层析等化学方法,从乌桕桕脂中分离得到甾醇及脂肪酸酯类化合物。经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析,鉴定出下列化合物:β-谷甾醇、菜油甾醇、Δ~7-豆甾烯醇、肉豆蔻酸甲酯、肉豆蔻酸乙酯、棕榈酸甲酯、硬酯酸甲酯和硬酯酸乙酯。  相似文献   
3.
通过柱层析、薄层层析等化学方法,从乌桕桕脂中分离得到甾醇及脂肪酸酯类化合物。经气相色谱和气-质连用分析,鉴定出下列化合物:β—谷甾醇、菜油甾醇、r7—豆甾烯醇,肉豆蔻酸甲酯、肉豆蔻酸乙酯、棕榈酸甲酯、硬酯酸甲酯和硬酯酸乙酯。  相似文献   
4.
5.
对发育过程中和成熟的田菁(Sesbania Canabina)种子内胚乳细胞进行了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田菁胶形成后不是分泌到胞外,而是聚积在胞内,对不同粒度田菁胶的粘度测定,表明粒度越大,粘度越小;反之,粒度越大。这种结果与田菁胶在细胞内定位是相一致的。另外,对不同粒度田菁胶的糖和不熔物含量也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6.
白背叶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白背叶[Mallotus aplta(Lour.)Muell.-Arg.]的根得到5个化合物,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晶 A 为 erythordiol-3-acetate,结晶 B 为β-sitosterol,结晶 D 为3β,29-di-hydro-xylupane,结晶 E 为 ursolic acid acetate 及结晶 F(待鉴定)。以上鉴定的4个成分均系首次从白背叶根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抑菌试验表明结晶 A,B,D,E 和 F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对浙江温州水稻根上的瘤状组织进行了结构分析,并与豆科植物根瘤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壮苗期水稻的瘤状组织内皮层少数薄壁细胞内有细菌存在,但细胞有防御反应,细胞质凝聚和纤维化,分不清细胞质的精细结构,说明细胞已经死亡;孕穗抽穗期水稻根瘤状组织,表皮黑褐色,木栓化。外皮层内无维管组织,内皮层薄壁细胞膨大,但没有含菌细胞。有的瘤状组织内外皮层细胞基本上木质化。在内皮层薄壁细胞内有齿轮状的特殊结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到的丝状物和珊瑚状花纹的球体,实为某种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因此,浙江温州的水稻根瘤状组织的结构与豆科根瘤完全不同,实为混有细菌和真菌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8.
根瘤菌在根瘤宿主细胞内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拟菌体、被宿主细胞来源的财膜包裹;另一种为自由生活的营养细胞。前者色大多数,后者只有少数。随着根瘤的衰老,其命运是:拟菌体及其宿主细胞同时衰老以致最终解体,拟菌体不能再入土壤复生;以自由生活的营养细胞形式存在的细菌,不随其宿主细胞的解体而亡,可回复到土壤,一方面在豆科植物和土壤之间循环,一方面维持根瘤菌在土壤中天然的群体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用 DE-52和磷酸纤维素亲和层析分离和纯化了甘露糖磷酸变位酶(PMM),非 SDS 凝胶电泳为一条带,但 SDS 凝胶电泳则有三条带,分子量为41500,66000和74000。测定了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种子的子叶和胚乳中的甘露糖磷酸变位酶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的活性,并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两种酶的耐温性与田菁胶合成生理活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