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底墒与磷肥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凤民  刘小兰  王俊 《生态学报》2001,21(11):1941-1946
研究了浇底墒水和施磷肥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实验设4个处理对照(CK);耕作层施磷(P);浇30 nm底墒水(W);施磷加浇30mm底墒水(PW).测定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测产等.结果表明,WP处理根重和中下层分配比例均较高.与W处理相比,WP处理利用底墒并没有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增加.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早期小穗和小花形成的数量和质量.W和WP两个浇底墒水的处理,其土壤水分利用量平均为34.6 mm,略高于所浇的底墒水的量(30 mm).CK、P、W、WP等4个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1 7.7,1191.1,2516.5,2734.1 kg/hr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0.186,0.192,0.172,0.207 g/(mm.m2).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地膜覆盖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上进行的地膜覆盖试验表明,地膜覆盖通过改善耕层土壤生态环境条件,即通过改善水,热状况,活化土壤养分,对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发现,不合理的长期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因在作物生长前期和中期覆膜作物较不覆膜作物生长好,覆膜作物在生长期水分蒸腾损失严重,土壤水分的蒸散(蒸发+蒸腾)损失远比不覆膜土壤严重,在作物生长后期降水少或没有补充灌溉时,会产生严重的水分肋迫现象,显著抑制小穗分化和灌浆,最终导致收获得指数和产量下降,同时,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耗竭土壤肥力,特别是在有机物质为代 的,因此,不正确的地膜覆盖(如全生育期的地膜覆盖),不仅有时起不到显著的增产作用,而且易造成土壤养分,特别是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损失,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土壤生态条件恶化,下降,难以持续高产,因此在确定地膜覆盖范式时,必须要考虑底墒,作物生育期降水,地膜覆盖的阶段性和氮肥的施用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运用纳米粒子检测核酸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众多检测方法中,基于纳米金的比色分析法操作较为简便,只需普通光学仪器甚至肉眼即可观察结果,从而表现出广阔的市场及临床应用前景.基于纳米金的比色分析法有多种,不同检测原理的方法在灵敏度和实用性上存在差异.根据纳米金是否经寡核苷酸探针修饰可将其分为基于功能化纳米金的比色分析法和基于未功能化纳米金的比色分析法,前者又分为利用纳米金颜色变化的聚集反应体系以及利用纳米金特殊氧化-还原能力的银染增强体系.  相似文献   
4.
诱变技术及其在获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越性,其在环境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诱变作为一种从本质上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目前已经开发和应用的诱变技术,并对该技术近年来在获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今后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获取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将纳米金探针应用于目的核酸的检测,具有与PCR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以在微孔板上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该方法利用已包被链霉亲和素的微孔板,将PCR扩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与生物素探针、纳米金探针形成的三明治杂交结构锚定其上,然后在低温下逐步银染显色,通过酶标仪检测放大的银染信号.这种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可以在显著降低非特异性背景信号的同时放大银染信号,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灵敏度为1 pmol/L,比常温一步银染法的灵敏度提高约102倍. 51例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与PCR法一致,与培养生化鉴定法的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纳米金标记-逐步银染法,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变温处理对西红花花芽分化及其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红花球茎为材料,设置20℃-25℃-20℃(T_1)、20℃-30℃-25℃(T_2)、25℃-35℃-25℃(T_3)及25℃-30℃-25℃(经验变温对照,CK_1)和25℃-25℃-25℃(恒温对照,CK_2)共5组三阶段(Ⅰ-Ⅱ-Ⅲ)变温处理,在各阶段采集球茎样品,用石蜡制片方法观察西红花花芽的分化情况,并测定各处理组球茎的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的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探索变温处理对西红花花芽分化的影响,为调控其花芽分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T_1处理组的西红花球茎先于其他各组开始花芽分化,其花芽长度与生长状况优于其他各处理组,且首花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以上。(2)变温处理期间,T_1处理可促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有利于SOD、POD以及CAT等抗氧化酶活力的提高,且T_1处理可有效调节内源IAA和GA的含量。研究发现,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也可间接调节西红花球茎内部营养物质、抗氧化酶及植物激素的合成与运输,从而影响植物的休眠和花芽分化,最终调控花芽分化和开花,适宜的三阶段变温处理(20℃-25℃-20℃)能有效地调控西红花花芽分化的起始与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7.
青霉单宁酶高活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拉单宁诱导丝状真菌产生单宁酶的原理,通过富集培养,从天然源分离得到30株具有较高单宁酶活性的青霉菌;经二级发酵程序,对这30株菌进行了生物转化复筛实验,选择出能水解塔拉单宁,且生物催化活性较高的青霉野生株Penicilliumsp.No.23,对No.23进行经紫外诱变处理,诱变株经筛选,最后得到1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单宁酶高活性菌株,其单宁酶活性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