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在广西天等县中度石漠化山地,研究了吊丝竹纯林(Dendrocalamus minorD)、任豆纯林(Zenia insignis Z)、任豆、蚬木(Buerretiodendron hsienmu)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混交林(mixed plantation M),以及相应同龄封育林(D_(CK)、Z_(CK)、M_(CK))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人工林碳储量显著高于相应同龄封育林的碳储量,D、Z、M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67.75、66.56、121.20 t/hm~2,而D_(CK)、Z_(CK)、M_(CK)封育林仅为49.75、52.89、60.86 t/hm~2。碳储量在乔木层、地被物层、土壤层分配排序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如M: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D和Z: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D_(CK)、Z_(CK)和M_(CK):土壤层地被物层乔木层。此外,M、D、Z乔木层年平均碳储量差异显著,而封育林尚未形成乔木层,其植被碳储量则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即M_(CK)Z_(CK)D_(CK)。可见,在中度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模式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人工造林相对于封山育林更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形成乔木林,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  相似文献   
2.
如何通过优化造林模式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以南亚热带8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纯林(P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纯林(PM)及格木×红锥×米老排混交林(MECM)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格木、红锥和米老排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512.4—561.7 g/kg,474.2—553.4 g/kg和512.8—556.3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器官碳含量的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格木(539.3 g/kg)米老排(532.7 g/kg)红锥(515.3 g/kg)。不同林分间,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混交林(MECM)居次,红锥纯林和格木纯林最低;不同林分之间的土壤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0—10cm,1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红锥纯林居次,格木纯林和混交林(MECM)土壤碳含量最低。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顺序为米老排(308.0 t/hm2)混交林(182.8 t/hm2)红锥纯林(180.2 t/hm2)格木纯林(135.2 t/hm2),相同组分不同林分间以及相同林分的不同组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混交林与红锥纯林间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有显著影响,营建混交林有利于红锥和格木地上碳的累积,不利于土壤碳的固定,而营建纯林既有利于米老排生物量碳的吸收,也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因而,对碳汇林造林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树种固碳特性而定。  相似文献   
3.
唐诚业  秦琴  颜正飞  吴敬 《微生物学报》2021,61(5):1200-1210
【目的】旨在分离、筛选并鉴定具有大米蛋白降解作用的菌株及其关键蛋白酶,为高效制备大米寡肽提供制备酶及最优制备条件。【方法】以"水解圈"为评价指标,从粮食仓库附近土壤筛选获得具有降解大米蛋白能力的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归属;利用单因素实验获得最佳氮源并初步分析酶学性质;利用HPLC检测寡肽得率,并对制备条件进一步优化。【结果】经鉴定具有大米蛋白降解作用的菌株为沙雷氏菌(Serratia sp. JWG-D15),以大米蛋白为氮源培养菌株JWG-D15,蛋白酶So PRO产量最高,其最适温度40℃,最适pH 8.0;在加酶量20 U/mg,大米蛋白浓度40 mg/mL,40℃,4 h条件下寡肽得率最高72.38%。【结论】以大米蛋白为氮源培养菌株JWG-D15,蛋白酶So PRO产量最高;蛋白酶So PRO制得的大米寡肽,其得率是目前行业最高。本研究既丰富了大米寡肽的制备用酶的种类,又为深入大米寡肽产业化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法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并用图解的形式给出案例的归纳与分析,使抽象难懂、错综复杂、生涩冷僻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明了。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钙对低温胁迫的烟草幼苗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aCl2浸种处理烟草种子,研究了钙对烟草幼苗某些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Cl2浸种能够提高烟草幼苗结合态钙和膜保护酶活性,降低膜透性和MDA(丙二醛)含量。在低温胁迫条件下,Ca2+浸种处理的烟草幼苗SOD、CAT和POD等保护酶活性下降程度较未经处理的轻,细胞相对电导率低。恢复生长后,幼苗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恢复较快。CaM(钙调素)特异性抑制剂CPZ(氯丙嗪)能部分抑制Ca2+提高SOD、CAT和POD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原鼢鼠的挖掘行为及其与土壤硬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无线电遥测法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鼢鼠的挖掘行为及其与土壤硬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硬度条件下,雌雄动物的挖掘行为格局和挖掘效率基本相同。但是雄性动物挖掘所持续的时间显高于雌性动物。随着土壤硬度的增加。高原鼢鼠挖掘的时间及每次挖掘时持续的时间明显增加,而每次的掘土量显减少。野外调查也表明土壤硬度是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原鼢鼠明显选择土壤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组织培养和用于研究植物发育的转基因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产生转基因植物的关键在于所分离的植物细胞或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具有的生长及分裂能力,以及在适当条件下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一旦细胞吸取了外源DNA,只要该外源DNA稳定地保存于细胞中,那么转基因植物就能够得到再生。在过去的几年中,植物转化方面的进展已经为研究植物DNA序列的功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于植物转化方便可行,短的生活周期,泛义遗传学,以及可产生大量转基因植物个体的简单性均证明在努力探讨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基础方面,植物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全能性  相似文献   
9.
巢鼠(Micromys minutus)是一种善于攀爬并能在植物枝杆上筑巢的小型鼠类。分布在欧亚二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见于东北、内蒙、冀、陕、川、苏、皖、鄂、滇、黔、两广、闽及台湾等省和自治区。过去对东北的巢鼠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矮蒿草草甸上高原酚鼠土丘的出现率及其对植被的覆盖状况,土丘高度的下降及其直径的变化,土丘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丘营养元素含量。高原鼢鼠土丘出现率为242个/只/年,合土壤干重为1023.82公斤/只/年,对植被的覆盖面积高达22.53平方米/只/年。土丘在地表滞留时间约1年,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区域内出现的土丘,其植物地上生物量间的差异显著。5月前,在原生植被区出现的土丘,经4个月后,土丘边缘形成环状富草区,士丘边缘至中心区形成环状贫草区,而土丘中心仍处于无草状况。在次生植被区上的土丘则无此现象。新土丘除速效钾的含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外,速效氮、磷的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区。旧土丘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低于新土丘,但氮、磷的含量仍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