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肠杆菌科中某些菌属对头孢噻甲羧肟(ceftazidime,caz)等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有不同程度增长,这是由于细菌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a),或染色体Ⅰ型酶所致.在我们前一步的研究中,发现一耐caz的Ent.gergoviae菌株,含有一约60kb的可接合转移质粒pC3773.其上有一编码SHV类Esbla的基因,为深入了解此Esbla基因的分子特点,以及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本文用测定核苷酸序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HBIG,无环鸟苷,干扰素联合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效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血清HBV复制标志阳性的慢乙肝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7例进行HBIG、无环鸟苷、干扰素联合近、远期抗病毒效应观察。治疗组为无环鸟苷第一周按25~20mg/kg/d计后改17~15mg/kg/d×53天,共60天;人白细胞干扰素1×106U肌注每周3次×4周,后改1.0×106U肌注每周2次×6周,共10周;HBIG400U肌注隔日1次,共10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保肝”药物。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19例进行治后半年到2年追踪观察,结果近、远期HBcAg、DNAP、HBV-DNA阴转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近、远期HBcAg,HBV-DNA阴转率均达4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近、远期各有4例及2例HBsAg阴转,而对照组则无一例阴转,从近、远期综合抗病毒效应观察,治疗组全阴率分别为33.3%、44.4%,而对照组分别为3.79%及0%,P<0.01,治疗组无明显毒副反应。对比单用无环鸟苷,全阴率31.8%;无环鸟苷加干扰素两药联合全阴率37.5%,均有所提高,达到44.4%,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PAP法、胸腺细胞增殖法、脾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16例体外HBV感染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与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HBcAg和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的诱生活性。结果显示,体外HBV感染组成体内HBV感染组骨髓MNCs中HBcAg检出率分别为50%和43.7%。本实验结果表明,HBV在体外感染骨髓MNCs,且与体内自然感染相符,但光镜下未观察到致细胞病变效应。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研究了1种海生4条鞭毛的单胞绿藻——广东四片藻鞭毛器的亚微结构和囊壳的形成。4条鞭毛着生于细胞前端凹陷的基部,鞭毛表面覆盖2层鳞片;基体呈纵向平行的“Z”字形排列;具纹纤维连接内外径向排列的两个基体;4个片层状的卵形盘(或称半桥粒(halfdesmosome))微管和纤维物质构成的复合体将鞭毛器和根丝体固着在质膜和囊壳上。根丝体通过两束交叉的微管带与两个邻近的外侧基体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与其它已研究过的四片藻是不同的。囊壳的形成开始于内膜系统,特别是高尔基体。纤维丛和电子密集颗粒在其中合成、修饰,同时由高尔基体衍生的小泡转移到原生质体表面特定的区域,然后经若干步骤接合成完整的囊壳。这个区域与蛋白核的位置相关,表明聚合星状颗粒酶是在蛋白核位点制造或释放的,同时分泌到细胞外。囊壳沿边生长组装与细胞质发育产生特征性的前端鞭毛凹陷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6.
7.
我们在广东省博罗县国营扬村柑桔场,发现寄生于柑桔红蜘蛛的芽枝枝霉(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 Fres de Vries), 自然感染率在博罗县为10.0—81.0%,在广州市郊为6.5一26.9%。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上,血液粘度是一项重要理化指标。它对中风、心肌梗塞等病因研究、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粘度的测定多采用毛细管式粘度计。流出时间的测量多是依靠肉眼观察和手按停表,费时费力,误差又大。我们采用集成电路的数字式电子自动计时线路,试制了毛细管式粘度计的自动电子计时装置,测量误差减小一半,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血液流变学及其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血液流变学作为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构成血液循环的血液和血管的流动和变形的科学。液体的流动和变形的特性,即流变性一般是通过粘度这一最常用的物理量来反映和量度的。人体血液作为一种液体,其粘度的特点是与切变应力或切变速度的变化有关。这说明人体血液与水等一般液体不同,是属于非牛顿液体。人体血液的粘度属于非牛顿粘度的最主要原因是在于血液内含有红细胞。因此,在各种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镰形血红蛋白病和糖尿病时,构成血液的各种微观组成成分的改变,主要是红细胞的一系列特性的改变,不仅是引起血液粘度异常的最直接因素,而且也是导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以及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功能、代谢失调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流变学(Rheology)作为物理学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流变学一词是1929年由 Bingham 第一个提出来的。“Rheo”一词系来源于希腊文的“ρεo”,具有流动的意思。因此,按其原意来看,这门科学应称为“流动学”或“流的科学”。但是,鉴于物体的流动与物体的变形有着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即物体的变形是形成物体的流动的基础,而物体的流动是物体的变形在时间上的连续。因此,更正确地讲,这门科学是研究物体的流动和变形的科学,简称“流变学”。研究与生物机体以及人体的许多重要生命活动过程有关的这一部分流变学,叫做生物流变学。近年来,在生物流变学中,号门研究与循环血液有关的流变学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已成为生物流变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血液流变学。更详细地讲来,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血液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粘弹性和变形以及心脏、血管的粘弹性和变形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成功放归可能受放归地气候、栖息地、同域动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理论等方法,探讨了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其大中型同域动物的空间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大熊猫同域动物共20种,分别属于2纲5目,其中东洋型分布物种占优势(30%)。大熊猫同域动物分布海拔显著低于大熊猫的分布海拔(P<0.05),大熊猫分别与灵长目等5个目的动物在海拔分布上均存在显著的生态位分化(P<0.001)。灵长目动物在空间分布上与大熊猫分布相异,而其他目的动物与大熊猫空间分布类似。偶蹄目动物痕迹数量占比最高(54.14 %),而食肉目的小熊猫与大熊猫样线共同遇见率达到了43.75%。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大熊猫同域动物较为丰富,在海拔分布上与大熊猫存在生态位分化。该研究可为圈养大熊猫的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