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nm(UV-B)、380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m-1、3.41~13.64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m、0.35~1.35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 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 1.05DOC、Kd340=1.98 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儿气管导管(endotraeheal tube,mr)表面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内细菌分布情况及BF形态学特征。方法以我院治疗的35例MV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第1次拔除或更换的ETT,经碘化丙啶(PI)和异硫氰酸荧光索标记刀豆蛋白A(FITC-ConA)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TT-BF内细菌及胞外多糖(EPS)分布情况,并收集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1)35例MV患儿中,E1-r表面细菌培养阳性31例(88.57%);17例EI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分离出相同菌种,占ETT培养阳性的54.83%。在EIT-BF和下呼吸道分泌物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最常见。(2)CLSM观察可见,气管插管12h后,ETT-11表面已出现细菌黏附;48h时ETT表面可见大量短棒状或球状细菌黏附聚集,EPS较12h时显著增多,初步形成BF结构;72h左右细菌粘连成团块状,被EPS包裹,可见成熟BF结构形成;7d后细菌粘连成大片状,在其周围可见散在的微菌落。(3)35例MV患儿中,19例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ed—associated pneumonia,VAP)。其中经口插管10例,经鼻插管9例。结论MV时细菌极易在ETT表面黏附,形成细菌BF。ETF表面细菌定植及BF形成与长时间MV患儿伴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纳米银水凝胶涂膜对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及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共设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涂纳米银3.5、7.0、10.5、14.0和17.5μg/cm^2组。参考Brown平板法,制备ETT、表面铜绿假单胞菌BF模型。通过超声振荡-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体外培养6、12、18h时各组ETT表面BF中的活细菌粘附数量。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F中的活死菌分布情况,并测量BF厚度。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小量涂膜组(3.5μg/cm^2)体外培养6h时,导管表面活细菌的粘附量显著减少(P〈0.05),12h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大量涂膜组(17.5μg/cm^2)体外培养6h时,ETT表面几乎未见细菌粘附(P〈0.05),18h时BF中的活菌数量及BF厚度均显著减少(P〈0.05)。(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培养6h时,空白对照组ETT表面粘附的死活菌呈不规则散点样分布,未见明显的细菌菌落形成,而各实验组ETT表面仅有细菌零星分布,其数量少于空白组。18h时空白对照组表面可见大量活死菌堆积粘连,有小菌落形成并相互交通成地图状,可见典型BF结构,而此时最大量涂膜组(17.5μg/cm^2)表面仅见数量不等的菌落形成,菌落周围可见数量不等的细菌分布。结论纳米银水凝胶涂膜可有效减少ETT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数量,延缓导管表面细菌BF形成,其作用强弱随培养时间及单位面积中的纳米银剂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RS与GIS的海南西部土地沙化/土地退化动态趋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沙化/土地退化动态趋势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以1987年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土地沙化/土地退化动态信息。结果表明海南省西部研究区土地沙化面积在减少,严重沙化区已基本得到整治,但由于对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使得这些地区继续沙化同;同时,该研究区土地 化区明显的向着逆转的方向发展,但季雨林面积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1 引  言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交错区 .长期以来在农牧交错区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强度利用 ,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生态退化非常严重 .定量地计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承载力 ,确定其阈值 ,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的概念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2~ 4 ] ,为这一问题的解决 ,指出了简洁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已介绍和进行区域研究[1,5,6 ] .本文应用该方法 ,以张家口市坝上地区为例 ,研究了农牧交错区的生态承载力阈值和人口容限值 ,提…  相似文献   
6.
龋齿DNA疫苗工程菌采用的大肠杆菌DH-5α在生产过程中极易污染大肠杆菌噬菌体,所以应对原始菌种、主菌种和工作菌种及大量生产时的发酵液作大肠杆菌噬菌体检测。用大肠杆菌噬菌体VCSM13为标准噬菌体株,对大肠杆菌C3000和DH-5α分别作噬菌斑检测和pfu值计算,验证并确定以VCSM13作为标准噬菌体株,C3000作为检测菌株,对龋齿DNA疫苗原始菌种、主菌种(第一代)、工作菌种(2007001)和其发酵液(200703)分别作噬菌体检测,并建立了检测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直接噬菌斑法。结果显示VCSM13在DH-5α的噬菌斑计数为76,pfu/ml为7.6×1013,C3000的噬菌斑计数为81,pfu/ml为8.1×1013,龋齿DNA疫苗的原始菌种、主菌种、工作菌种和发酵液,噬菌斑计数全部为0。Pfu也为0。阳性对照为74,pfu/ml是7.4×1013,阴性对照为0。通过对阳性对照样本作增殖法试验及挑斑接种验证后,证明此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