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山羊臭组(Saxifraga sect. Ciliatae Haworth)隶属于虎耳草属(Saxifraga Tourn. ex L.),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山羊臭组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未能很好解决。唐古拉亚组(S. subsect. Hirculoideae Engl.)是山羊臭组中最大的亚组,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形态特征,可将唐古拉亚组划分为3个复合群,其中叶背边缘有突起叶脉的物种被归入异叶虎耳草复合群(S. diversifolia complex)。本研究通过标本查阅,选取异叶虎耳草复合群24个物种、2变种共657份标本,对其24个定性性状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取443条地理分布信息,构建复合群的分布式样。特征值大于1的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较低,仅为67.748%。“茎生叶是否具柄”“中下部茎生叶形态”“花序类型”“中下部茎生叶大小”“萼片脉纹于先端汇合”“叶基心形”等性状对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值大,可作为异叶虎耳草复合群物种分类与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形态聚类结果和地理分布式样,可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喜马拉雅山南坡分支、环四川盆地山区分支以及横断山分支(包含一个广布种S. egregia)。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  相似文献   
2.
以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Swertia przewalskii Pissjauk.)为材料,基于该物种18个种群分布点及8个生物气候变量、海拔变量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和ArcGIS技术分别构建当前气候情景下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祁连獐牙菜的适宜生境预测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量对祁连獐牙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均小于无人类活动干扰的AUC值,人类活动与祁连獐牙菜分布呈负相关。限制祁连獐牙菜分布的主要变量为海拔、等温性、人类活动足迹指数及平均温度日较差。当前气候情景下祁连獐牙菜的最适宜生境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总面积的36.6%,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和恢复,而位于门源县和祁连县保护区内一般控制区的潜在生境受到人为干扰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随访继续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均给予地屈孕酮首次剂量40 mg/次口服,之后改为30 mg/次,2次/d。按照治疗是否有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收集两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300例患者治疗有效245例(81.67%),治疗无效55例(18.3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的年龄、孕次、流产次数、产次、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率较小,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孕次(较多)、产次(较多)、流产次数(较多)、EMAb阳性是影响地屈孕酮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β-HCG(较高)、P(较高)、E2(较高)是影响地屈孕酮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P<0.05)。随访结果显示:继续妊娠的245例患者平均分娩孕周(39.43±1.06)周,产妇结局:出现产后出血6例,产后胎盘粘连17例;新生儿结局:Apgar评分为(9.43±0.20)分,出现早产2例,畸形1例,永存右脐静脉1例。结论:年龄、孕产次数、流产次数、EMAb阳性、血清β-HCG、P、E2是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的影响因素,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是否会增加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叶绿体基因(rbcL和trnS-G)及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祁连山区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黑虎耳草8个居群(11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旨在揭示黑虎耳草的居群遗传结构及其历史进化过程。结果表明:(1)所有取样个体共检测到4个cpDNA单倍型和9个ITS单倍型,其中祁连山东南部的居群固定较多的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而西北部居群只固定少数几个广泛分布的单倍型,且遗传多样性普遍较低。(2)基于cpDNA数据和ITS数据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基于cpDNA数据的中性检验表明,Tajima’s D(-1.012 30,P 0.05)和FuLi’s D*(-2.066 77,P 0.05)均为负值,均不显著;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黑虎耳草居群经历过近期的扩张事件。根据物种现有遗传分布格局推测,黑虎耳草在第四纪冰期时退缩到祁连山东南部的边缘避难所,间冰期或冰期后回迁到祁连山西北部地区,在回迁过程中由于奠基者效应导致祁连山西北部的居群仅固定少数广泛分布的单倍型,并呈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由于居群较小且相互隔离,该物种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导致该物种总遗传多样性(H_T)和居群平均遗传多样性(H_S)远低于虎耳草属其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广域分布的物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