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丁锦华  都健 《昆虫知识》1990,27(2):65-67
通过测定褐飞虱虫体、蜜露及稻株中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百分率组成,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问题。虫体、蜜露和稻株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褐飞虱大量吸收的氨基酸是丙氨酸,稻株中含量最少的蛋氨酸和酪氨酸,在蜜露中检测不到,认为可全部被吸收利用;相反,天门冬氨酸则很少被利用,谷氨酸被利用的相对量也不多;其他氨基酸或多或少地为褐飞虱所利用。  相似文献   
2.
(一) 在分布很广的二迭紀、三迭紀地层中,最早的脊椎动物遺跡,見于1929年。化石发見于大宁西南,去吉县的路上,在所謂三迭紀地层,一种含砾石的砂貭石灰岩中。化石可能为一肱骨,长10厘米,寬4厘米,但化石本身不能詳作鑑定(可能是两棲类)。这个发見的意义証明三迭紀是有脊椎动物化石的。  相似文献   
3.
1962—1963和1963—1964年两个野外季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广东南雄作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化石发掘工作。在两个野外季度的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属于第三纪初期的脊椎动物化石。但是在中生代的地层中,除了在乌逕腊树园(6225)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乌逕南雄龟(Nanhsiungchelys wuchingensis Yeh)以外,几乎所有骨化石,都很破碎甚至不能鉴定。由于和蛋化石一起也保存有象龟那样比较完好的骨  相似文献   
4.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的RAPD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多数学者已认定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的祖先是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然而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是发生在驯化之前还是在驯化之后,也即普通野生稻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的问题,是十几年来稻作起源研究中争论的热点之一。Second[1]用多个同工酶位点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普通野生稻在驯化为栽培稻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籼、粳分化,即有籼型普通野生稻和粳型普通野生稻之分。Morishima和Gadrinab[2]用24个形态和生理性状及12个同工酶位点和杂交亲合力等方法证明普通野生稻没有发…  相似文献   
5.
将HeLa细胞中期染色体(簇)、非液爪蟾卵提取物和ATP再生体系混合温育,能够促使细胞核自发重建。在此非细胞体系中重建的细胞核处于一般细胞核大小范围,具有典型的双层核膜、核孔复合体、染色质、核纤层、核骨架等结构;核重建具有一个明显的过程;发现环形片层通过与核膜融合方式参与核膜和核孔复合体组装。  相似文献   
6.
7.
刘荣堂  陈本健 《生态学报》1996,16(3):265-268
在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于1988 ̄1993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进一步研究了赛加羚羊引种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观察了30种植物的物候期,用常规方法化验了72种植物的营养成分,从植被特征出发,综合评价其对赛加羚羊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脱氨基被认为是引起细胞突变的主要因素,如果这些脱氨基的产物不被修复,将引起转换(transition)突变.为了理解DNA结构和其化学活性的关系,介绍一种新的灵敏的遗传学方法,它应用在DNA特定点的脱氨基速率的测定.这种方法基于M13mp2噬菌体内的1acZα基因中的CCC脯氨酸密码子的反转突变,即每个脱氨基事件表现为在白色菌斑背景中的一个蓝色菌斑,其灵敏度可达105 M13mp2 DNA分子中检验出一个脱氨基事件.此外,该法可以计算脱氨基动力学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9.
腐败梭菌产生毒素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腐败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产生α、β、γ和δ四种毒素,其中以α毒素为主。在使用厌气肉肝汤和肉肝胃酶消化汤培养时所产毒素甚微。为了增加毒素的毒性,提高快疫菌苗的效力,试用胰酶消化汤培养,结果  相似文献   
10.
跳蚤在流行病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鼠疫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由于其吸血叮咬习性,扰人安宁,乘务人员和旅客常反映其危害。我们于1978年4~9月,对成都至嘉川的403/4次;1979年3~10月成都至格里坪的441/2次;以及有关车次和成昆线的普雄车站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游离蚤密度用粘蚤纸粘捕法,当列车在折返站库停(过夜)时进行。每节车厢布放16开粘蚤纸10~14张,全列车布放120张左右,6~8小时后收粘蚤纸,同时测定微小气候。调查结果一、列车上游离蚤的种类本次调查共粘捕到游离蚤2,353只。其中人蚤(Pukexirritans)2,340只,占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