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螟虫是稻区主要害虫,历年来单一或混合种群数量消长、为害程度等,起伏不定,波动较大,突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过去虽然有过不少报道,但很少见到对其混合种群突变规律的系统研究报道。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研究了江西数十年有关螟虫发生为害规律。螟虫单一或混合种群突变原因,主要与耕作、栽培、营养和气候等生态因子关系密切,在某一阶段时间序列内,对螟虫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一般只有一个,其他生  相似文献   
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从婴幼儿急性腹泻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RNA电泳阳性293份,发现一株副轮状病毒(青-27株),此株病毒经电泳观察,呈典型的轮状病毒形态,但易破碎。ELISA检测表明不具有一般轮状病毒的特异性群抗原,病毒RNA基因组由11个片段组成,但电泳图型特殊,吴4:3:2:2排列模式,本文证实,此一小儿副轮状病毒与国外报道的,散发罕见的小儿副轮状病毒RNA电泳图型相同,提示此病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将油桐尺蠖(Buzurasuppressaria)核多角体病毒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及5′端编码区,以两种不同方式置于缺乏启动子的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基因上游,使其分别终止在不同翻译终止位点,其宿主菌具有明显不同的氯霉素抗性,最高达200mg/L LB培养基以上,表明昆虫病毒启动子能启动原核基因表达。对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能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工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两栖动物是我国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监测,是开展两栖动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传统的两栖动物监测主要以形态学和声学为基础,耗时费力,且难以发现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稀有物种。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调查方法以其快速、灵敏、高效、无创等独特优势,为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综述了eDNA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外来入侵和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物种丰度或生物量估测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两栖动物eDNA产生、扩散、迁移和降解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探讨了eDNA应用于两栖动物监测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充分挖掘eDNA在两栖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为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四溴联苯醚(BDE-47)为目标污染物,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Zn-Fe LDHs覆膜改性石英砂基质, 在好氧、厌氧及两者交替条件下, 研究腐败希瓦氏菌CN32(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 在LDHs改性基质上生物膜形成过程及其对培养液中BDE-47的去除效果; 通过监测反应体系中Fe2+和H2O2浓度变化探讨BDE-47的生物及非生物去除机制。结果表明, LDHs改性不影响石英砂基质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但在好氧条件下, Zn-Fe LDHs石英砂改性基质对CN32电子传递链活性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而在厌氧条件下, LDHs改性会影响基质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特性, 使多糖占比升高。无论在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 基质生物膜反应体系中EPS总浓度均显著高于纯菌CN32体系; 且在好氧与交替条件下, 基质生物膜的形成均显著提高反应体系中BDE-47的去除效果(约25%)。在交替条件下, 前3次循环(72h内)BDE-47的去除以基质吸附为主; 72h后, 生物膜吸附与生物降解共同发挥作用, 且LDHs改性基质在后期上升潜力更大。研究报道了LDHs改性基质生物膜形成特性及其对水相中PBDEs去除的潜力, 为强化人工湿地中PBDEs生物降解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microRNA-144和microRNA-155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98例同期本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icroRNA-144和microRNA-155、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血清microRNA-144、microRNA-155水平与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将研究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灌流组,各49例。血液透析滤过组给予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灌流组给予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血清microRNA-144和microRNA-15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IMT值和斑块面积。结果:研究组血清microRNA-144、microRNA-155、IL-6、MCP-1、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microRNA-144、microRNA-155均与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值、斑块面积及IL-6、MCP-1、hs-CRP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roRNA-144、microRNA-155、IL-6、MCP-1、hs-CRP水平均是导致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血液灌流组血清microRNA-144和microRNA-155水平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滤过组(P<0.05),IL-6、MCP-1、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滤过组(P<0.05),IMT值和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滤过组(P<0.05)。结论:血清microRNA-144、microRNA-155水平与IMT值、斑块面积及IL-6、MCP-1、hs-CRP水平呈正相关,均是MHD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可能与下调患者血清microRNA-144、microRNA-155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B)染色体DNA为模板,选择位于插入片段IS6110中884~865和568~588碱基对处的两个片段为引物,扩增出317bp的特异性片段.将其克隆进pUCl9载体。酶切图谱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证实为目的片段。该片段经DIG标记,分别与11种分枝杆菌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只与人型复合分枝杆菌发生杂交反应。利用该对引物建立的PcR检测拄术对74份结核病痰液标本进行检测,并与临床细菌快速培养结果相比较,发现48份临床阳性均为PcR阳性,在26份临床阴性标本中亦发现11份PCR检测阳性。将标本PCR产物与克隆探针进行杂交,显示两者结果完全一致。说明PCR检测体系结果可靠,其灵敏度明显高于目前临床所采用的方法,可作为一种常规技术用于结核病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膳食蛋白质与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年龄与性别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西安市某社区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288例和对照552例。采用膳食频率调查表,根据食物摄入频率及数量计算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和供能比。通过健康危险因素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生活方式、疾病史等基本信息。采用单因素统计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膳食蛋白质与成人T2DM的相关性。结果: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2.0±9.8岁,膳食总能量和蛋白质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 204.3±852.5)kcal/d、(81.7±38.1)g/d。在总人群中,校正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混杂因素后,总蛋白及动物蛋白供能比最高分位组T2DM罹患风险是最低组的1.92倍。动物蛋白与女性T2DM风险的比值比为2.33,而与男性T2DM无关。植物蛋白与T2DM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膳食总蛋白,尤其是动物蛋白与T2DM罹患风险正相关,植物蛋白与T2DM没有显著关联性。在糖尿病防治中应考虑饮食蛋白质的比例及种类。  相似文献   
10.
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 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高效的人工繁殖, 能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迁地保护、自然回归和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采用种子繁殖育苗是有效的方法, 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繁殖方法则可用于对难以用种子繁殖的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本文对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殖特性和已有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了综述, 并简要介绍在其种苗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利用播种繁殖成功的物种有12种, 共繁殖230,000株种苗; 利用扦插繁殖成功的物种有5种, 共繁殖33,100株种苗; 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和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采用嫁接繁殖出了2,415株种苗; 9个物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成功, 共繁殖了24,850株种苗。这些种苗有些已应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上述研究结果为这1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也能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