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泥窖池多菌种固态发酵是浓香型白酒的典型特点,其中古菌是重要的酿造功能菌,但目前对发酵过程古菌的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尚缺乏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酒醅与窖泥中古菌的生物量、群落组成与演替规律,并通过共现性网络分析了古菌与细菌的潜在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窖泥中古菌平均生物量约是酒醅的200倍,两者之间古菌群落的结构差异不显著 (r=0.017,P=0.074),但演替规律存在显著相关性 (r=0.30,P=0.03)。甲烷杆菌属 Methanobacterium 是酒醅与窖泥中丰度占比最高的古菌,其他优势群类依次为甲烷八叠球菌属 Methanosarcina、甲烷粒菌属 Methanocorpusculum、甲烷囊菌属 Methanoculleus 和甲烷短杆菌属 Methanobrevibacter。共现性网络分析显示甲烷杆菌属在酒醅与窖泥中与多数细菌为正相关,特别是与窖泥中主要细菌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 和产己酸菌属 Caproiciproducens。研究结果揭示了浓香型白酒窖池中古菌群落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2.
梭菌对泸型酒风味品质的发酵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发酵演替规律以及代谢功能的差异尚缺少深入认识。采用分子微生态学技术,在种水平上对比了同一窖池的酒醅和窖泥中梭菌纲细菌群落的结构差异和演替规律,并通过纯培养方法分离和评价了梭菌菌株的主要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窖泥发酵过程中梭菌纲细菌和总细菌的基因拷贝数比值相对稳定(71.5%–91.2%),而酒醅中梭菌的变化则较大(0.9%–36.5%)。酒醅中优势梭菌纲细菌主要是梭菌属(Clostridium,19.9%)、沉积物菌属(Sedimentibacter,8.8%)和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7.2%),而窖泥中主要为氢孢菌属(57.2%)、沉积物菌属(5.4%)和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4.9%)。窖泥及酒醅发酵过程中梭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01)。分离获得的20株梭菌菌株具有不同的产挥发性脂肪酸能力。结果表明,窖池中梭菌纲细菌群落存在时空异质性,其结构和功能差异对泸型酒风味形成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东太湖地区湿地水质与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关联,探索对湿地水质具有指示作用的微生物。[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浮游细菌群落结构;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水质的关联,并运用LEf Se分析定位不同水质水样的标志微生物。[结果]东太湖湿地浮游细菌主要分布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34.78%)、变形菌门(26.30%)及蓝细菌门(19.28%)等7个门;水质指标综合得分与浮游细菌群落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分别显著相关(r=-0.597,p<0.05;r=0.694,p<0.01);蓝细菌门与伯克氏菌科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水质水样中差异最为显著(LDA得分>4.0)。[结论]东太湖地区,较高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表征较好的湿地水质;蓝细菌相对丰度较高(27.80%)指示湿地水质较差,而伯克氏菌相对丰度较高(5.48%)指示湿地水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于2016年1月在苏州某茶园设置3个实验组:CF(传统化肥)、CF+BF (传统化肥+菌肥)、CK (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别测定细菌的生物量和物种组成。实验数据表明:茶树根际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33.51%、29.47%、12.18%、7.53%和5.68%;施用传统化肥后土壤中细菌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7.37±1.23)×10~9 copies/g;CF+BF组与CK组没有显著差异;施肥组(CF, CF+BF)中细菌的物种数、辛普森多样性、香浓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F组中芽孢八叠球菌属和CF+BF组中Chitinophagaceae含量显著增加,而两组中Ellin329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研究揭示了施肥方式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茅苍术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肿瘤增殖抑制效果及机制。方法:MTT比色法检测茅苍术提取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分析茅苍术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茅苍术刺激前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茅苍术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且抑制效果与茅苍术提取物浓度呈现依赖性,茅苍术提取物刺激48h后,抑制效果最佳,IC50约为77.12μg/ml;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茅苍术提取物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50μg/ml茅苍术提取物刺激48h后,G1期上升至53.41%;cyclin D1蛋白含量因茅苍术作用而下调。结论:茅苍术提取物能通过有效抑制cyclin D1的表达,进而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最终实现其抗增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人类14-3-3ζ白的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揭示14-3-3ζ的作用机理提供线索。方法以14-3—3ζ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脑cDNA文库得到“猎物”蛋白,通过GSTpulldown技术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14-3-3ζ和“猎物”蛋白的特异性结合。结果首次利用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筛选技术发现了14-3-3ζ能够与GTP环化水解酶I(GTP cyclohydrolase1,GCHl)相互作用,并通过了体内和体外的蛋白质结合实验证实了这两个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了14-3-3ζ与GCH1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种蛋白质的功能及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白芷是我国常用中药材的一种,关于白芷镇痛的有效成分,主要认为是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等香豆素类具有解痉、镇痛等作用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但白芷镇痛的成分及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是否有其他物质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也不得而知,比如说某些药效性氨基酸。该研究采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湖南道地茶陵白芷的蛋白质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总氨基酸检出除Asn以外的其他16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最高的Arg占总氨基酸的31.21%,接近1/3;必需氨基酸总量达27.01%,其中含量最高的是Leu,占总必需氨基酸的24.14%;药效氨基酸比例较高,在酸水解产物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中分别达到73.89%和85.78%,其中Arg的含量最高,达1.383g·100g-1,占比为42.24%,游离氨基酸中γ-氨基丁酸、鸟氨酸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高半胱氨酸和鹅肌肽等游离非蛋白质氨基酸和短肽;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接近WHO/FAO的建议摄入值,但Met+Cys的RC值最小,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这些药效性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可能是茶陵白芷具有良好药效的一个因素,而且茶陵白芷的氨基酸组成和配比较合理、符合人体需要,在强化含硫氨基酸的基础上具有开发成为新型药食同源保健性食品的潜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芷的药理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紫萍黄酮的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微波功率、液料比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以紫萍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RSM),结果表明:微波提取紫萍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2%、液料比17∶1(mL/g)、微波功率500 W、微波时间9 min;在优化工艺下,紫萍黄酮的得率达到4.14%。对微波提取的紫萍黄酮进行抗氧化性研究发现紫萍黄酮对DPPH.清除作用较好,其抗氧化活性要优于相同浓度的抗坏血酸(VC)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相似文献   
9.
对实验室现有3种真菌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分析及培养条件优化。比较了3种菌在刚果红培养基上的透明圈大小、并分析产纤维素酶酶活;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毛酶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通过试验得出3种真菌均能产纤维素酶,毛霉能产较多的纤维素酶。毛霉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为:pH 5.0,转速220 r/min,发酵时间47 h,发酵温度35℃,纤维素酶活为6.99U/mL。毛霉、青霉、曲霉均产纤维素酶,毛霉能降解玉米芯纤维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