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4年9月对1例患肠道粪便雍塞症并发尿潴留的大熊猫,使用中西医结合上攻下疏法治愈。现介绍如下:诊断依据是腹胀、停止排便排气、拒食、精神萎靡、呕吐、下腹摸到包块,肠鸣减弱或消失,指肛扪到填塞很紧的竹片状粪便。X线腹部照片和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上攻是以攻下的中药煎剂加糖让其自饮或麻醉后插胃管灌药,用药量超过人用量的一倍,常用药是液体石腊或蓖麻油100—200ml,大承气汤一剂,番泻叶煎剂分次灌入,以促进肠蠕动,润滑粪便,以利疏出。灌药后几小时,即可听到肠鸣增加,并可见药液溢出肛门,翌日便可在麻醉后行下疏法。下疏…  相似文献   
2.
野生动物麻醉保定是对动物进行串笼、搬迁、疾病诊冶的一项基础工作。由于各种动物对每种麻醉保定药物的反应各异,我们自1982至1983年对本园展出的兽类120余头次进行了麻醉保定试验初步探索。受试动物为经过两周以上观察,确认为健康的展览动物,每个种类最少两头以上。在上午空腹情况下,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用金属注射器、麻醉手枪或自动吹管将药物氯胺酮(北京制药厂生产)、氯化琥珀胆碱(上海十三制药厂生产)、静松灵(丹东兽药厂生产)分别注射到动物肌肉内。结果如下:1.氯胺酮是灵长类、食肉类、大熊猫、小熊描的首选麻醉药物。用于灵长类的…  相似文献   
3.
羚牛住肉孢子虫在中国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作为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的中间宿主,至今国内外尚无报道。1989年4月,在成都市动物园自然死亡的一头羚牛的食道和舌肌上发现有大量形似纺锤形肉孢子虫Sarcocystis fusiformis(同种异名有S.blanchardi,S.siamensis,S.bubali,Balbiania fusiformis)寄生。现将其外观形态和组织切片(H.E染色)的显微观察记述如下:寄生于羚牛的住肉孢子虫(包囊)位于肌原纤维间,其长轴方向与肌纤维方向一致。外观为乳白色的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4.7×2.25(3.0—6.5×1.5—3.0)mm。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壁厚呈海绵样,H·E染色为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3株侵袭性大肠杆菌O152(EIECO152)作了体外抗菌素抑菌、杀菌的定量试验,这13株大肠杆菌是1988年9月至今从13例大熊猫出血性肠炎病分离出的代表株.代表了不同的分离年代、不同的病兽来源。试验目的是协助临床用药,监测致病菌对敏感药物耐药菌株出现情况和寻求其它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DNA序列变异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来自马边、美姑、越西、宝兴、平武、青川、南坪和白水江等地40只大熊猫336~444bp的线粒体tRNA基因和D环区序列.在21个创立者中共检出9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现大熊猫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地理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隔离.大熊猫现生群体可能源于晚更新世,并受瓶颈效应的影响.在此之后,其遗传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7.
复合麻醉即是用2种以上的药物进行麻醉动物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降低各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起到取长补短之功效,从而使麻醉效果更好、更安全,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探索复合麻醉野生动物的效果,我们用氯氨酮与麻保静(Rcmpun)复合,对9种26头(次)动物进行了临床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圈养山魈繁殖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 年1~9 月, 在成都动物园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人工饲养状态下7 只(5 ♀♀, 2 ♂♂) 山魈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山魈的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发情繁殖, 月经周期为30.55 ±0.77 d (N = 11) , 行经期2.38 ±0.13 d (N = 16) ; 交配行为均发生在白天, 交配持续时间为14.90 ±0.34 s (N = 246) , 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 其中碟牙、爬跨、插入和抽动4 种行为在每次交配中都出现, 交配姿势仅有背腹式一种; 孕期为171.13 ±4.19 d (N = 8) , 产前不废食; 分娩都在夜间进行, 产程2~3 h ; 育幼期哺乳时间随幼仔长大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M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在全人工育幼技术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已表明,大熊猫初生幼兽不食初乳很难成活,即便人工育幼也很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难于治疗而最终死亡[1~4]。全人工育幼难究其原因,除大熊猫初生幼兽的自身免疫水平非常低外[5,6],主要由于大熊猫初乳尚远不能满足育幼需要,而人工初乳中特异性免疫物质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4]。在人工初乳中首次加入一定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全人工育幼未食过母体初乳的大熊猫幼兽,取得了一定效果[7],间接证明了母体初乳中母源抗体的重要性,但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