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1.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造成心脏结构破坏、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发生、心衰甚至猝死的微观病理机制。防治心肌纤维化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主要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于造模成功后第10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检测左心室梗死范围和心肌胶原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的非梗死区面积显著减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百分比显著减小(P〈0.05,P〈0.01)。在心肌胶原表达上,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胶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抑制心肌胶原表达,除能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外,还能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分泌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Ⅱ型志贺毒素中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S2C4中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构建单链抗体(ScFv),进行原核表达,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从杂交瘤细胞株S2C4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在cDNA3’-OH末端添加poly.G。PCR扩增包括5’非翻译区和信号肽序列在内的抗体重、轻链可变区基因VH和VL,PCR产物装入T—A载体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引物分别扩增VH和VL编码区,再通过重叠PCR,在VH和VL.编码区基因之间引入连接链,构建Scn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Comb3xSS中。重组载体导入E.coliTop10F’进行表达,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分别用ELISA和动物保护性实验鉴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VH和VL编码区基因全长分别为396bp和378bp,ScFv基因能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34000,用NiSO4亲和层析柱成功纯化。功能性实验表明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以与Stx2毒素有效结合,能保护动物抵御毒素分子的攻击。结论成功地克隆S2C4单抗可变区基因,并构建、表达其单链抗体ScFv,为下一步进行该抗体人源化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磷限制下大型海藻与微藻间资源竞争理论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次性培养法结合Monod方程测得海洋微藻-亚心型扁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 (Wile) Hazen)与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孔石莼具有较低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及最大生长率,其分别为0.016 μmol/L和0.16 d-1,而亚心型扁藻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和最大生长率分别是0.021 μmol/L 和0.83 d-1. 两种藻类间的营养竞争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法在磷限制条件下进行,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者施予相同或不同的去除率,使两者享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需求值R*.由Monod方程所作的竞争预测与实验观察结果的比较显示:仅在两种藻类间的资源需求值R*差异显著(t检验,P<0.01)时,Monod方程才能对竞争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在两种藻类享有相同的资源需求值R*时,亚心型扁藻在竞争中取代孔石莼.Monod模型仅能部分预测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4.
植物内生真菌是挖掘不同类型壳聚糖酶及发现新酶的资源宝库。该研究从122株柑橘和血散薯内生真菌中筛选能产生壳聚糖酶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研究酶活力影响因素,为后期其酶学性质及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病害防御互作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透明圈法初筛结合液体发酵法进行复筛,得到2株可产生壳聚糖酶的内生真菌Stdif9和Stdif9-4,并发现Stdif9-4最高酶活力(0.968 U·mL-1)显著高于Stdif9(0.780 U·mL-1)。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将菌株Stdif9-4鉴定为青霉属菌株,即Penicillium sp. Stdif9-4。通过DNS试剂法初步研究影响该菌株产壳聚糖酶活力的因素,发现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在培养96 h时,壳聚糖酶活力达到最大值。9种金属离子对菌株的酶活力具有不同影响,其中Mn2+和Ca2+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Ag+、Zn2+、Cd2+、Ba2+和Fe3+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Ag+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K+和Na+对壳聚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不同培养代数菌株产酶活力无显著差异,说明其产酶活力稳定。  相似文献   
5.
用一次性培养法结合Monod方程测得海洋微藻_亚心型扁藻 (Tetraselmissubcordiformis (Wile)Hazen)与大型海藻_孔石莼 (UlvapertusaKjellm .)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孔石莼具有较低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及最大生长率 ,其分别为 0 .0 16 μmol/L和 0 .16d-1,而亚心型扁藻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和最大生长率分别是 0 .0 2 1μmol/L和 0 .83d-1。两种藻类间的营养竞争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法在磷限制条件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 ,分别对两者施予相同或不同的去除率 ,使两者享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需求值R 。由Monod方程所作的竞争预测与实验观察结果的比较显示 :仅在两种藻类间的资源需求值R 差异显著 (t检验 ,P <0 .0 1)时 ,Monod方程才能对竞争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在两种藻类享有相同的资源需求值R 时 ,亚心型扁藻在竞争中取代孔石莼。Monod模型仅能部分预测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因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POP接受手术治疗的1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全盆底重建术97例,阴道骶骨固定术22例,传统手术(经阴子宫切除+阴道壁修补术)57例。回顾性分析不同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及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及性生活影响等相关资料。结果:1三组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费用上均存在不同的差别。其中盆底重建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及骶骨固定组(P=0.00)。2176例患者中有163例患者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其中传统手术组患者的客观治愈率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术式术后6、12个月PFDI-20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PFDI-20评分比较无差异;术后12个月传统手术组评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术后恢复性生活的患者当中,盆底重建组及传统组中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性交痛,而骶骨固定组其性生活较前术前明显改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新发尿失禁的比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术式各具优缺点,但均为症状性POP的有效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合并症、性生活要求及经济情况等,制定和选择最合理的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HA),纯化后的重组蛋白HA免疫小鼠并制备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用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全病毒进行筛选,成功地获得了抗H5N1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单抗.MDCK细胞微量中和试验表明,单抗8G10D7可对clade2和clade9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起中和作用.Western-blot及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单抗的结合位点位于HA蛋白的HA1亚基上.鸡胚感染病毒预防试验结果表明,8G10D7对禽来源的和人来源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均可达到100%的保护率;在治疗试验组中,8G10D7对禽来源的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保护率,可达100%,对人来源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最高也可达87.5%的保护率.该抗体的获得不仅为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其中和位点的发现也为以后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放置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接受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等相关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7.18±18.00)min,出血量(56.27±26.47)m L,留置尿管(3.47±0.94)天,住院天数(4.21±0.93)天。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3.96%、阴道壁血肿0.79%、术后肢体疼痛7.14%、下肢静脉血栓0.79%,所有患者术中均无膀胱或直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26例患者中,111例完成随访(88.09%,111/126),随访时间为6~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术后发生网片暴露1例(0.9%,1/111),网片挛缩1例(0.9%,1/111),慢性盆腔疼痛2例(1.80%,2/111)、新发尿失禁6例(5.4%,6/111)。其中3例为急迫性尿失禁(2.7%,3/111),3例压力性尿失禁(2.7%,3/111)。盆底重建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2例因症状明显再次行手术治疗,客观治愈率的为97.29%(108/111),主观治愈率为98.19%(109/111)。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PFDI-20)均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21例患者恢复性生活,性生活疼痛者3例(14.28%),性生活不适者4例(19.04%),总体性生活满意度为85.71%(18/21)。结论:全盆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较好,且网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