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菖蒲是世界广泛出售的切花之一,在大田条件下繁殖速率低,而且存在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 claparede)对球茎的危害,影响鲜花质量和产量。对于唐菖蒲的组织培养,已进行了许多试验,但大多数试验都是将小苗生根,然后移栽。这种方法不但成活率低,且苗木的远距离运输及经济效益等问题也存在困难。本文报道通过试管培养球茎,然后将球茎风干贮存,就可直接播种于土壤中出芽生根成苗。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氯化铯密度梯度一步离心,直接从纯化包涵体抽提出均一、完整的AsGV(Agrotissegetum granulosis virus)DNA分子。电镜观察和限制性内切酶二种方法测得AsGV DNA基因组大小为112.Okb。  相似文献   
3.
1983年4月至1984年5月,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五个民族的近亲结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婚姻数为维吾尔2553起,哈萨克1079起,回1235起,锡伯1222起,蒙古446起。近亲结婚率与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维吾尔——8.23%与 46.74×10~(-4),回——8.10%与45.07×10~(-4),锡伯——4.66%与24.93×10~(-4),哈萨克——2.87%与11.31×10~(-4)。蒙古——0.45%与 2.80×10~(-4)。解放以来,维吾尔族与回族的近亲结婚率有上升趋势,而锡伯族的则有下降趋势。各族近亲结婚中大部分为亲表亲结婚,但堂亲结婚在维吾尔族的近亲结婚中竟占26.18%,在回族中也占16.00%。1303名近亲结婚子女中的七岁前死亡率(12.89%)及先天性缺陷与遗传性疾病发生率(2.99%)显著高于6370名非近亲结婚子女的相应值(7.65%及0.38%)。  相似文献   
4.
【目的】气候变化与过度放牧正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型食草动物放牧活动与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在理论上存在着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其关联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选用青藏高原极具代表性的本土大型食草动物——牦牛Bos grunniens作为放牧牲畜,利用metabarcoding技术结合传统植物样方调查手段,在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调查了重度放牧(3头/hm2)、中度放牧(2头/hm2)、轻度放牧(1头/hm2)和禁牧4种放牧强度下草地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Simpson, Chao1, ACE和Shannon-Wiener)、相对丰度、β多样性、植物群落α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与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典型高寒草地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但中度放牧有增加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趋势;各放牧强度下地上节肢动物的优势目均为直翅目(Orthoptera),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  相似文献   
5.
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叮咬感染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豚鼠后45-52天,再叮咬正常豚鼠,可使后者感染。除个别蜱外,受精的感染雌蜱第一次产的卵(吸感染血后10—19天产出)和1龄稚蜱均为阴性。间隔.1个月又喂以正常豚鼠血,这些蜱第二次的吸血率、产卵数和卵的孵化率都明显降低,但从第二次六的卵和1龄稚蚌压印片中均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经卵传递率60%,子代感染率59%(6-100%)。  相似文献   
6.
7.
应用单向SDS—PAGE结合蛋白质铬银染色技术对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其保持系的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的蛋白质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生殖器官(穗子)上的差异比营养器官(叶片)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在成熟穗上,叶绿体可溶性蛋白不育系有25条带,保持系仅16条带,两者间有19个多肽不同;线粒体可溶性蛋白不育系有28条带,保持系比不育系少30.1和21.8KD两个多肽;细胞质可溶性蛋白丙酮沉淀物的水溶性蛋白组分不育系有24条带,保持系为29条带,两系间却有7条多肽存在差别;细胞质可溶性蛋白丙酮沉淀物的SDS-增溶性蛋白组分不育系有18条带,保持系只有11条带,两者间亦有7条多肽出现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水稻野败型CMS表型的表达可能需要较多个基因的启动和关闭,既与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关,还涉及到核基因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赤水河流域干流及支流的鱼类物种组成中未曾出现过尖头 (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和董氏须鳅(Barbatula toni)。但是,近年来在赤水河支流白沙河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发现了这两个物种的分布,其来源及未来的生存可能性受到关注。本研究比较了尖头 赤水河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形态上的差异;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赤水河流域尖头 和董氏须鳅的来源,并通过生态位模型分析了这两种鱼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适应性。形态数据结果表明,尖头 在赤水河的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养殖种群的体长、尾柄长、尾柄高3个形态数据均高于野外种群。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尖头 赤水河流域野外种群及养殖种群与辽宁杨运种群聚为一支,董氏须鳅则与来自内蒙古、辽宁和河北的种群聚为一支。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赤水河支流白沙河具有尖头 的中度适生区,其适生性概率为0.620;而董氏须鳅在该区域的适生性概率较低,仅为0.025,这可能与该物种已有分布数据较少有关。采样中发现白沙河实际采样点的水温较低,与北方分布点的水温接近,推测该区域仍具备尖头 和董氏须鳅生存的条件。综上所述,赤水河流域的尖头 和董氏须鳅均为来自东北地区的外来种,且能适应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这与现场访问结果一致,未来需要加强种群监测以防成为外来入侵种。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12个分类群16个样品的花粉形态特征(包括花粉大小、萌发孔及外壁纹饰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光叶山小橘(G.craibii var.glabra)、长果山小橘(G.erythrocarpa)、锈毛山小橘(G.esquirolii)、长叶山小橘(G.longifolia)、亮叶山小橘(G.lucida)、海南山小橘(G.montana)、少花山小橘(G.oligantha)、小花山小橘(G.parviflora)和华山小橘(G.pseudoracemos)等9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范围为(15.90~23.92)×(14.56 ~ 22.00) μm,极面观为圆形、三裂圆形或近三角形,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E)范围为1.03 ~1.31,均为3孔沟;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以将国产种类划分为条网状、复条网状、条纹-穿孔纹饰以及孔穴状纹饰等四种类型,其中小花山小橘不同来源花粉的外壁纹饰差异较大,至少存在5种类型:(1)极面穴状,赤面条网状或穿孔,(2)极面穴状,赤面均匀分布圆形穿孔,(3)具复条网状,(4)条网状兼具不规则小穿孔,(5)条网状兼近圆形穿孔纹饰.研究发现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为该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可用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指环虫病是严重影响鱼类养殖的寄生虫病.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实验研究了寄生在金鱼(Carassius auratus)鳃部的中型指环虫(Dactylogyrus intermedius)卵、纤毛幼虫的形态,以及在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其产卵和孵化的影响.成熟的中型指环虫虫卵大部分为梨形,长30 μm左右,后端有一个卵柄.纤毛幼虫呈圆筒状,两端稍尖,眼点两对;后吸盘具有若干对小锚钩;在前部、中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一圈纤毛.实验研究了4℃、10℃、22℃、30℃和35℃条件下中型指环虫的产卵和孵化情况,在4℃条件下,中型指环虫基本不产卵也不孵化;在其他4个温度条件下,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3.30、4.10、4.13和4.24枚/虫.统计结果显示:在35℃条件下的产卵量明显高于10℃(P<0.05),其他温度条件下的平均产卵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型指环虫的产卵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产卵维持的时间分别为4d、23h、15h和llh.孵化率在22℃时最高,为72.7%,在30℃和35℃的孵化率为50%左右,卡方检验显示:4种温度下的孵化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速率逐渐加快,而孵化时间和纤毛幼虫的存活时间则缩短,平均孵化时间分别为24d、3d、42h和26h,纤毛幼虫的最长存活时间分别为4d、3d、56h和34h.结果显示,当水温为22℃时,中型指环虫的产卵数量和纤毛幼虫的存活时间都比较高,且孵化率最高,表明该温度条件较适合中型指环虫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