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背景】洞穴环境中蕴含丰富而独特的细菌资源,对洞穴环境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有助于了解洞穴细菌多样性及细菌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目的】利用不同培养基分离细菌,探究钟乳石表面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种间互作关系。【方法】通过11种培养基对织金洞内钟乳石沉积物表面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在R软件下,通过Bipartite包分析可培养细菌属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从钟乳石沉积物表面共分离出206株细菌,它们隶属于4门25属45种,香农(Shannon)指数为4.78,辛普森(Simpson)指数为0.9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别为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优势门(47.09%)和优势属(29.61%)。无机寡营养培养基有助于洞穴钟乳石沉积物细菌的分离。属水平-采样点网络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分布具有非随机、显著的嵌套性。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在细菌群落中存在较多的有效合作值(Effective Partners)和亲密度(Closeness),被其他细菌所依赖程度(Species Strength)较高,是该群落中的重要组成类群。【结论】织金洞内钟乳石沉积物表面存在丰富的细菌资源,分析细菌类群在群落中的作用应结合细菌相对丰度和网络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9种培养基对贵州省的赤水市旺隆镇(P1)、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棚(P2)和金沙县台金生态农业观光园(P3)内栽培的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根、茎和叶中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并采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法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3个样地金钗石斛的根、茎和叶中共分离出1 081株内生细菌,隶属2门5科12属40种1亚种,可分成41个OTUs;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为优势属,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和Brevibacillus invocatus为优势种(亚种)。金钗石斛的内生细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根中内生细菌的菌株数量最多(695),且根中内生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0)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5.81)均高于茎和叶中内生细菌,而叶中内生细菌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却最高(0.69);并且,茎和叶间内生细菌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最高(0.82),显著高于根和茎间以及根和叶间内生细菌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3个样地金钗石斛内生细菌的共有OTUs有14个,分离菌株数占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分离菌株总数的96.5%;并且,3个样地金钗石斛内生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较小,仅P1样地金钗石斛内生细菌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P2和P3样地。NA、TSA、LB、KB、R2A和TB培养基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出的内生细菌菌落数和OTU数量均高于YPD、YT和YG培养基。研究结果显示:金钗石斛体内含有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并且,其内生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分离器官、种植地和培养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杆状病毒在昆虫中的持续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特异性感染节肢动物的环状双链DNA病毒,是野外控制害虫种群的重要生物因子,并已被开发为一种生物杀虫剂加以应用。杆状病毒感染昆虫宿主并不一定导致昆虫死亡,其持续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在昆虫种群中普遍存在,且在某些刺激条件下,持续感染可被激活为增殖性感染并引发病毒流行病爆发。因此,杆状病毒持续感染对昆虫种群动力学以及病毒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翁庆北  肖炜  袁美妗  杨凯  庞义 《病毒学报》2011,27(4):347-352
在昆虫种群中常常发生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可转变为增殖性感染而引发病毒流行病。本研究拟建立一个病毒-细胞模型,用于探讨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分子机制。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在其宿主细胞Se301中无稀释连续传代以弱化病毒毒力,用传至第8代的SeMNPV感染Se301细胞后,虽然大部分细胞因病毒感染而裂解,但仍有少量细胞存活并可传代培养,该传代细胞株命名为P8-Se301。P8-Se301细胞在对数生长期的群体生长倍增时间为58~65 h,慢于Se301细胞的生长速度。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少部分P8-Se301细胞具有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多角体等病毒感染特征。终点稀释法和感染中心测定表明,4.14%±0.99%的P8-Se301细胞可持续释放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但该子代病毒在Se301细胞中的复制速度较野生型SeMNPV慢。结果表明,P8-Se301细胞呈现典型的持续性感染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学科项目申请、受理和资助概况,分析了各分支学科和各类别项目申请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科研人员今后的项目申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