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考察跑台运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探讨大鼠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线粒体自噬在运动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潜在作用。为了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Sprague-Dawley (SD)大鼠模型。Von-Frey丝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热辐射仪检测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qPCR检测ACC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Pink1、Parkin、Fundc1、Bnip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蛋白水平。为了探讨线粒体自噬诱导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 CCCP)激活线粒体自噬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CCI...  相似文献   
2.
天然来源抗肿瘤活性产物是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凋亡、黏附、迁移等过程,继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之一。本文将对天然来源化合物作用于MAPK信号通路的靶点分子及生物效应进行阐述,为肿瘤的化学预防及治疗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3.
肿瘤能量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的能量主要来自糖酵解和线粒体的有氧氧化.细胞活性和能量状态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由于其生长迅速,常常出现葡萄糖摄取量增高、糖酵解增加和乳酸堆积现象.通过介绍肿瘤能量代谢机制研究进展,结合代谢成像技术,将会有助于深入揭示肿瘤能量代谢改变与肿瘤进展的因果关联,为靶向能量代谢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野和契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大鼠80%门静脉分支结扎模型中大鼠增生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再生作用的关系。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平均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门静脉结扎实验组(PVL)。观察术后1、3、7和14d保留侧肝叶重量/体重比值;下腔静脉采血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值的变化;光镜下观察保留侧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用免疫印记法检测MMP-9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保留侧肝叶重量/体重比值逐渐增加,7d达"平台期";与对照组明显不同,PVL组的ALT、AST的值在1h达到高峰,7d后回到正常水平;保留侧肝脏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3d开始表达增强(P<0.05),7d以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保留侧肝叶MMP-9蛋白的表达在术后3d开始增加,术后7d达到高峰。结论:MMP-9蛋白的表达在80%门静脉结扎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为HIV患者新生隐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次分离自HIV患者的新生隐球菌34株,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VITEK MS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ATB Fungus3测定新生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利用PCR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变种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34株新生隐球菌绝大部分分离自中年男性,且主要来自脑脊液(73.5%)标本;初次脑脊液压力平均为(27.26±11.52)mmH2O,CD4细胞计数中位数28cells/μL(3~163cells/μL),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32(2~110)×106/L,蛋白质定量中位数为362 mg/L(160~2 730 m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2.28mmol/L(1.50~5.98mmol/L);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均敏感,且所有菌株均为Aα、VNⅠ型;MLST分析共检出3种ST型,ST5(n=32)、ST32(n=1)和ST186(n=1)。结论近两年本地区HIV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主要以中年男性多见,常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不强,ST5是其感染的主要克隆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分离自重庆垫江稻田土壤的一株产红色色素细菌进行了形态学和16S rRNA序列鉴定,测定红色素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菌与多株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16S rRNA序列一致;产生的色素在541 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峰,与灵菌红素最大吸收峰接近,初步推测其为灵菌红素或其衍生物;该红色素在pH 6~11性质稳定;紫外光照射稳定性差,耐氧化能力较强,与还原剂产生沉淀;金属阳离子对该色素有不同程度的消色作用,Cu^(2+)消色作用最明显,遇SO_4^(2-)离子产生沉淀。  相似文献   
7.
【背景】薇甘菊和螺旋粉虱均为我国入侵物种,且二者之间无寄生关系。本研究旨在挖掘薇甘菊的利用价值,为其在螺旋粉虱生态防控中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4种提取方法(冷浸法、索氏提取法、冷浸—索氏提取法、温浸法)获得的薇甘菊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在所选择的4种提取方法中,索氏提取法和温浸法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9.90%和9.35%;冷浸—索氏提取法和冷浸法的提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73%和4.50%。室内生物测定表明,采用冷浸法、冷浸—索氏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和温浸法所获得的薇甘菊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8.94、9.03、6.32和7.51 mg·mL-1,但由于95%置信区间存在重合,不同提取物活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结果则表明,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薇甘菊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00倍液处理7 d后,对螺旋粉虱的校正防效均在75%以上。但是,索氏提取法和温浸法提取物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冷浸—索氏提取法和冷浸法。【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自野生春兰菌根共分离到6株真菌菌株,接种春兰杂交组培苗,结果发现CL-3和CL-6菌株在菌-苗共生培养基Ⅰ中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 个月后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分别达到47.4%和42.5%,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CL-3和CL-6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真菌,并观察到了菌根结构.结果表明,CL-3和CL-6菌株已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了共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用于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80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观察组采用磁性附着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固定力、咀嚼效力、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及牙周微生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固定力、咀嚼效力大于对照组[(4.07±0.38)N vs(3.10±0.29)N,(0.80±0.23)%vs(0.59±0.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均优于对照组[(4.21±0.45)score vs(3.10±0.42)score,(4.79±0.50)score vs(3.90±0.42)score,(3.98±0.61)score vs(2.76±0.56)score],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I、PD显著小于对照组[(1.34±0.31)°vs(1.49±0.43)°,(1.53±0.29)mm vs(1.67±0.32)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治疗牙列缺损疗效显著,能够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提高舒适度和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细胞中DNA复制和RNA生物形成发生在细胞核,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位于细胞质,这些生命活动的整合依赖于功能蛋白等在两个亚空间尺度的选择性穿梭.这是一个信号介导的过程,需要能量和可溶性因子如穿梭载体的参与.通过介绍功能蛋白受控核移位机制研究进展,拓宽了其潜在的医学应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有力推动抗病毒治疗和基因治疗载体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