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万  王云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37-140,187
本文分析了构菌在木屑-麦麸基物上生长发育期间,基物主要组分的降解和几种多糖分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菌丝体迅速生长期间呼吸强度最大,在菌丝长满基物到子实体发生期间的呼吸强度很小,子实体发育期呼吸强度再次升高。在以新鲜木屑为主要基物时,构菌对基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紊的分解作用较弱,并且构菌仅有很徽弱的木紊分解能力。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存在于构菌整个栽培过程,在菌丝体迅速生长期淀粉酶活力较高,在菌丝长满基物后活力明显下降,其它四种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与淀粉酶活性变化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滑菇(Pholita nameko)子实体阶段培养物中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和半纤维素酶(HC酶)的活性增加与培养温度和子实体形成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低温(9—11℃)培养,菌丝体能分化形成子实体,并且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物中胞外CMC酶和HQ酶的活性迅速增加,在子实体成熟期左右,有酶活性高峰出现,酶活力为40—100u左右。(2)在23—25℃培养,培养物上无子实体形成,在相应的子实体生长期间(以低温培养组为对照),培养物中CMC酶和HC酶活性很低(0—4u左右)  相似文献   
3.
中国块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块菌属(Tuber)的一个新种,巨孢块菌(Tuber gigantosporum)。这一新种1989年采于四川省会东县。它的子囊孢子特殊大,一般105—115×75μm,最大可达120×80μm,小者亦可达80×55μm。而块菌属已知种的子囊孢子的大小一般在21—52×15—38μm范围内,最大也不超过90×60μm。仅此一点已使其明显区别于该属任何已知种。此外,该种孢子壁异常厚,可达14μm,有三层,也是别于其它块菌已知种的重要特征。该块菌生于地下,与云南松有共生关系。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植物标本室(IFS)。  相似文献   
4.
滑菇营养生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玉万  王云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6):321-323
本文研究了滑菇在木屑-麦麸基质上生长期间,菌体对基质的转化效率和基质中主要组分的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子实体绝对生物学效率为12.43%,产量系数为16.94%。子实体阶段的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量以及非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减少量占子实体阶段基物中干物质减少量的百分比值分别为:5.85、17.54、49.13和27.48%。由此可见,纤维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滑菇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分别有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子实体阶段这两种酶的活性增加与子实体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电镜扫描、石腊切片及用苏木精染色法和DAPI荧光染色,对榆耳子实体有性结构进行观察,证实榆耳子实体菌盖结构分三层:上表层为毛层,表面着生有排列较密集顶端游离的菌丝,它们相互粘连呈菌丝束;中间层为髓部,由较疏松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薄壁菌丝组成,菌丝间充满胶质物质;下表层为子实层,表面起伏不平,呈不规则的疣状突起,上面着生担子和囊状体,担子无隔膜棍棒形,外表有不规则的网状纹饰,其顶部着生4个瓶梗状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椭圆形或腊肠形担孢子,大小为2.5—3.0×6.0—6.5μm,担孢子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状纹饰结构。在担子间的囊状体为长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有较密的不规则的网状纹饰。 榆耳有性生殖为异宗配合。绝大多数担孢子含一个细胞核,很少数担孢子含两个细胞核。孢子萌发为一端萌发,也有少数为两端萌发。初生菌丝单核,不能形成子实体,当两种不同遗传性的交配型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结构的双核菌丝,并可发育成子实体。榆耳具有典型减数分裂过程,不具有减数分裂后核分裂行为,四个子核分别进入四个担孢子内。 在初生菌丝或次生菌丝上,均可产生间生的或顶生的厚垣孢子。经过温度、光照和紫外线照射的诱发,均未发现有其它类型的无性孢子产生。因此,榆耳菌的生活史和大多数担子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造林树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植物菌根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已发现80%以上的植物都有菌根,树木的菌根大部分是外生菌根。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后,增强了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和抗逆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能和树木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约有520种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中伞菌目(Agaricales)的真菌。已获得纯培养菌种的外生菌根真菌约有80种(COOKE,1977)。在我国分布的外生菌根真菌约有172种。1978年以来,我们对我国东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的部分重要造林树种的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与介壳虫形成的菌腔虫瘿是该菌营养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先后在云南、四川和广西3省区暗褐网柄牛肝菌产区的16个地点,对菌腔虫瘿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现根部着生菌腔虫瘿的寄主植物有31种,涉及16个科的28个属。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形成菌腔虫瘿的介壳虫种类有12种,其中10种隶属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蚧科Monophlebidae、蚧科Coccidae各1种。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菌腔虫瘿的寄生位置和形状会有所不同,与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形成菌腔虫瘿的寄主植物和介壳虫之间不存在专一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暗褐网柄牛肝菌的仿生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使用单因素方法考察了无花果(Ficus carica L.)果皮中花青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并考察了7种参数对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参数设置如下:溶剂性质(水,甲醇,乙醇和丙酮)、提取次数(1~3次)、固液比(1/50,1/100,1/150和1/200)、提取时间(60 min,120 min,180 min和240 min)、甲醇浓度(0,20%,40%,60%,80%和100%)、酸类型(盐酸,乙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和酸浓度(0,1%,2%,5%和10%)。使用pH-示差法测量无花果果皮中单体花色素的含量。研究显示,无花果果皮中花青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溶剂为甲醇溶剂,提取次数为2次,固液比为1/100,提取时间为180 min,甲醇浓度为80%,酸类型为柠檬酸,柠檬酸浓度为5%。该最佳提取条件下的花青素的提取率达到最高(345.62 mg/100g DS)。  相似文献   
9.
以连续种植的香蕉枯萎病高发病蕉园为试验点,通过实时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田间条件下石灰碳铵熏蒸联合生物有机肥施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熏蒸施用有机肥(OF)相比,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在施用有机肥前使用石灰碳铵进行熏蒸处理(LAOF)和施用生物有机肥前使用石灰碳铵进行熏蒸处理(LABF)中分别降低了13.3%和21.7%,病原菌的拷贝数分别降低了22.4%和33.0%。与OF处理相比,石灰碳铵熏蒸联合不同肥料施用均显著降低了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形成了明显不同的群落结构,且熏蒸对群落组成的差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LABF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其他处理,群落组成也与其他处理存在明显差异。与OF处理相比,熏蒸处理(LAOF和LABF)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水恒杆菌、布鲁式菌和漯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且在LABF中的相对丰度均高于LAOF,水恒杆菌和布鲁式菌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在田间条件下,施用生物有机肥之前使用石灰碳铵进行熏蒸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病原菌数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激发土壤有益微生物,从而减少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胃肠道得以对其吸收的各种食物、遭遇的各种病原体以及在此寄宿的多种微生物作出反应,维持机体的稳态。然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肠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动引起或加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围绕肠道菌群对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