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石蒜属11种和1变种的花粉生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1)大多数二倍体种具可染色率为92.1—98.1%和发芽率为60.6—94.7%的正常花粉粒;(2)三倍体种的花粉粒较大和远较不规则,许多是巨型花粉粒,可染色率和发芽率都低;(3)拟麦秆黄石蒜和拟白花石蒜是2n=19的二倍体种,花粉大多是干瘪粒,可染色率和发芽率均极低。对7种和1变种的16个组合的杂交试验结果表明:(1)杂交后的结实率与花粉的生活力成正相关;(2)二倍体种杂交后的结实率明显高于三倍体种。以上结果与属内分类群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乳牙列的大小直接影响恒牙的排列及(牙合)关系的建立,为预防及矫治牙(牙合)畸形,研究分析乳牙列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虽有一些测量乳牙列的文献报导,但测量工具多为游标卡尺,这对于牙列长度、周长及对称性的测量有一定困难,作者以简易牙列测量器在石膏模型上测定牙列的宽度、长度、周长及对称性。操作快速而简便,便于临床推广。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玫瑰红石蒜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与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的条件下,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3828.27℃.h。在15.3—28.1℃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呈双曲线性缩短,而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直线性加快,但当温度超过30℃时,胚胎无法正常完成发育。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18、20、22、24、26、28℃各实验组开始出现仔虾的时间依次为17、14、11、9、8和8 d,各组90%以上幼体变态为仔虾的时间依次为21、18、15、14、11和11 d。各实验组在幼体变态过程中存活率都呈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且28℃组的存活率下降最快,但当存活幼体全部变为仔虾时,各实验组间的存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18℃组仔虾干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28℃组仔虾干质量最低,但与20、22、24、26℃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孵化温度不应低于12℃,最高不超过28℃为宜;幼体培育温度,建议控制在22—26℃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325例,其中经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05例患者作为阴性组(LN-组),另229例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L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结果:LN-组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术后化疗与L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LN-组的5年生存率为76.2%,显著高于LN+组的43.2%(P0.05)。未透浆膜的LN-患者3年、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浸透浆膜者,术后化疗的LN-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5),肿瘤直径5 cm的LN-患者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术后化疗与LN-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系(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LN-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病灶多位于中下部,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内,肿瘤直径多不超过5 cm,浸润深度多未浸透浆膜,临床预后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王策箴 《植物研究》1987,7(3):117-122
笔者于1981和1933年对氏白山高山苔原带的亚气生蓝藻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共有4科、8属、11种及两个变种,其中包括1新变种即Chroo-coccus tenax var.minor C.Z.Wang,var.nov.。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凋亡和组蛋白H3K4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以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10、20、40、80、160 nmol/L) TPL中共培养不同时间(24 h、48 h、72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蛋白H3K4me2、H3K4me3的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的表达水平。结果:TPL对RPMI8226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TPL对RPMI8226细胞有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随着TPL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加(P<0.05);同时TPL还可以诱导RPMI8226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TPL以浓度依赖性降低组蛋白H3K4me2、H3K4me3的甲基化水平(P<0.05,P<0.01),并抑制SMYD3和上调LSD1的表达(P<0.05)。结论:TPL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诱导其凋亡;通过抑制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和增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的表达,降低组蛋白H3K4me3和H3K4me2的甲基化水平,这可能是TPL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傅氏凤尾蕨配子体发育及其无配子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孢子深褐色,呈四面体形,三裂缝,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近半圆形。孢子自播种3~7 d左右开始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18 d左右发育为丝状体,大约为6~10个细胞长;25 d左右,丝状体可通过顶端细胞或中间细胞分裂产生片状体。播种40~50 d左右,在片状体的侧面产生分生组织,发育成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水蕨型。雄配子体形状不规则,其上可产生精子器。大型原叶体形状较规则,顶端为心形,发育2~3个月左右,在生长点下方产生无性胚芽,进行无配子生殖。此后不久,在胚芽和生长点之间产生导管连接孢子体和配子体。经多次培养表明傅氏凤尾蕨不产生颈卵器,为专性无配子生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阴道给药(实验组)与单用口服氟康唑(对照组)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共计1 346例患者。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比单用口服氟康唑有着更高的总有效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9,95%CI=1.00~1.19,P=0.038)。在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4,95%CI=0.12~0.48,P=0.000)。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口服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阴道给药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