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通过拟南芥芯片杂交分析发现推测的钙调素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Atlg76650)与低磷胁迫有关.对该基因的结构研究确认了该基因编码一个含有三个EF-hand结构域的类似钙调素的蛋白,Northern检测表明该基因在缺钾、缺磷条件下诱导表达,但在缺氮、高盐等胁迫条件下不受影响.经RT-PCR和启动子融合GUS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拟南芥中为全株表达,但各器官中表达丰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450)是参与植物代谢的最大酶家族,其中CYP734A亚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植物激素油菜素类固醇(BRs)的失活。该研究以青稞农家品种‘肚里黄’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人工合成激素24 表油菜素内酯(24 eBL)和BRs合成抑制剂油菜素唑(BRZ)处理,分析BRs对青藏高原特色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的影响;采用RT PCR技术从青稞中克隆HvBAS1基因,并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特征,为深入分析HvBAS1基因的功能奠定研究基础。结果显示:(1)24 eBL能够显著促进青稞幼苗的生长,而BRZ处理后幼苗长势明显减缓。(2)从青稞中成功克隆到2个与拟南芥BRs失活基因BAS1高度同源的CYP734A亚家族基因,即HvBAS1 1和HvBAS1 2;HvBAS1 1开放阅读框全长1 629 bp,编码542个氨基酸;HvBAS1 2长1 689 bp,编码562个氨基酸,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6.42%;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二者均存在于内质网。(3)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青稞HvBAS1 1与HvBAS1 2的表达模式完全不同,其中HvBAS1 1在青稞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叶中,而HvBAS1 2在叶中的表达量高于根,且随着苗龄的增大,HvBAS1 1在根中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HvBAS1 2在叶片中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BRZ处理青稞幼苗后,其HvBAS1 1与HvBAS1 2基因的表达较对照均显著下调,且HvBAS1 2下调更为明显。研究表明,HvBAS1 1和HvBAS1 2很可能都参与了青稞内源BRs的失活,但二者的功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植物质膜水通道蛋白(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s,PIPs)是位于细胞质膜上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一类膜内在蛋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生理活动。本研究以大麦‘Haruna—nijo’为材料,对水培幼苗进行4℃冷胁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胁迫期(4℃,48h)和温度恢复期(16℃,48h)两个过程的水通道蛋白PIPSs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同期测定了根水导度(Lpr)、根长和苗高,分析冷胁迫下大麦根mF基因的表达与水分生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麦幼苗经4℃低温胁迫48h后,苗的生长明显受抑,根的生长无显著变化;温度恢复48h后,苗恢复生长,根的生长无显著变化;根水导度在胁迫期下降,恢复期急剧升高,均无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根中表达量最高的是HvPIP1;2和HvPIP1;3,最低的是HvPIP1;1和HvPIP2;3;冷处理后HvPIPs表达童与对照比较总体百降,其HvPIP1;2、HvPIP1;3、HvPIP1;4、HvPIP1;5、HvPIP2;1、HvPIP2;2明显下调。恢复后大多数HvPIPS表达童增加.HvPIP1;1、HvPIP1;2、HvPIP1;5、HvPIP2;3显砉增如,HvPIP1;4、mPIP2;5表达量降低,但无显著轰异,研菀发现,冷弼迫后夫菱粮HvPIPs的表达情况总体下调,恢复生长大部分HvPIPs上调,结合根水导度的变化,推测大麦HvPIPs在抗冷反应中的作用复杂,冷害的不同阶段HvPIPs对水分吸收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是进行重复转基因及消除转基因植株中标记基因潜在危害性的关键。实验采用了Ac/Ds转座子系统在水稻(Oryza sativa,L.)中进行无hpt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将含有目的基因bar的Ds元件和hpt标记基因置于同一个T-DNA中,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l05介导将Ac-T-DNA及Ds-T-DNA分别转入到不同的水稻植株,再将单拷贝的Ac-T-DNA植株与单拷贝的Ds-T-DNA植株杂交得到同时含有Ac和Ds元件的F1植株,Fl自交产生F2后代,F2植株中转座后的Ds元件与T-DNA独立分离,在总共100株F2水稻植株中筛选得到2株只含有Ds元件插入而无hpt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结果表明,利用Ac/Ds转座子系统在水稻中获得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普遍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让学生理解、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课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宗旨,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的建立“3+1”的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探索,并就下一步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生物化学》全英语教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清华大学全英语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全英语教学的认可程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和分析学生对《生物化学》全英语教学的态度,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全英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等信息。结果表明,学生对《生物化学》开展全英语教学有较高的认可程度,教学质量较高,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植物角质层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质层是形成于陆生植物表皮细胞壁外表面的脂质保水层。角质层的基本功能是保水,同时也在响应逆境胁迫、自我清洁及器官发育等方面发挥作用。角质层通常由角质和蜡质组成。角质是角质层的主要结构成分,其主要组分是聚酯。蜡质成分主要为极长链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这些组分在内质网上合成后被转运到细胞表面,进一步形成完整的角质层结构。近年来通过对角质层相关突变体及相应基因的研究,人们对角质层在合成、转运、形成及调控等各个阶段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蜡质和角质的合成途径已在角质层相关基因功能的解释下逐渐浮出水面。有关角质层前体转运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突破在于ABCG全转运蛋白的发现和功能解析。在角质层形成的机理方面,角质层基因中的酯酶和脂酶类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这个复杂的过程。在基因调控方面,新的转录因子基因和角质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也为已知的调控网络增加了新内容。该文综述了目前关于角质层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以一个缺磷胁迫诱导的钙调蛋白类基因AtPsiCaM为研究对象,采用拟南芥浸润转基因方法获得了AtPsiCaM基因的35S增强转基因植株。经Northern杂交检测表明,在AtPsiCaM基因的增强转基因株系中,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增强。实验结果表明AtPsiCaM基因降低了增强转基因植株叶片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导度,并且影响了植株的气孔分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