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国内首见的三株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Nielsen et Conant)McGinms],观察了菌落形态,研究了此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的特点,并作了外抗原试验。在光学显微镜下,本菌有暗色长棘状的分生孢子梗。在扫描电镜下,有很长的环痕梗,其尖端的环痕数目可达30个以上。有的环痕梗和甄氏外瓶霉[Exophiala jeanselmei(Langeron)McGinnis et Padhye]的环痕梗很相似。有些酵母样细胞上也可产生短的环痕产孢尖端。有一株菌的产孢细胞顶端有几个突起的环痕产孢尖端,呈假单轴性排列。另一株菌产生瓶梗。因此考虑此菌是一种多形性真菌。外抗原试验,一株菌符合棘状外瓶霉,另二株菌符合外瓶霉。  相似文献   
2.
随机扩增多态性对白色念珠菌分型的估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冬梅  朱衡 《真菌学报》1995,14(2):123-129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PCR)的方法对48株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Berkh进行了分析。由初步试验中,随机选用了18种引物?筛选出OPA-14引物,该引物扩增的带型清晰可辨,不同菌株之间扩增的带数6-12条不等,共有6条主带。扩增片段的长度粗略估计在300-2000bp左右。除个别菌株的带型相同以外,大多数菌株之间呈多态性分布,其带型数目和扩增的片段存在差异。对简单的D  相似文献   
3.
我国首例肌曲霉病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肌曲霉病,对所分离的黄曲霉进行形态、药敏、rDNA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对患者病变肌组织行B超和病理检查;将分离菌株接种于察氏培养基观察形态学特征;微量法测定MIC值;酚氯仿法提取DNA,扩增ITS间区序列并进行多序列分析。结果B超示左腓肠肌不规则回声,病理示肌细胞变性、坏死,肌组织内见分枝分隔菌丝。表型及基因型特征为黄曲霉;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分离菌株与标准株及自然和临床分离株具有100%的相似性。给予特比萘芬治疗3个月后痊愈。结论黄曲霉可致肌肉感染;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可引起免疫低下患者致死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地区裸胞壳属(Emericella)的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开矿的扫描电镜下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皱折裸胞壳,茴香裸胞索,宫治裸胞壳,构巢裸胞索,褶皱裸皱胞壳及波状裸胞,四脊裸胞索,褶皱裸胞索及波状裸胞壳。  相似文献   
5.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Emericela)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形态及扫描电镜下子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Emericelaacristata)、皱折裸胞壳(4Emericelacorrugata)、茴香裸胞壳(Emericelafoeniculicola)、宫治裸胞壳(Emericelamiyaji)、构巢裸胞壳(Emericelanidulansvar.nidulans)、构巢裸胞壳宽脊变种(Emericelanidulansvar.lata)、四脊裸胞壳(Emericelaquadrilineata)、褶皱裸胞壳(Emericelarugulosa)及波状裸胞壳(Emericelaundulata)。除银川地区以Emericelaacristata为优势菌外,各地区以Emericelanidulans最为常见。文中对常见菌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在我国较少见的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冬梅  彭少麟 《植物研究》2010,30(4):434-440
利用SSH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薇甘菊乙醇酸氧化酶基因cDNA全长,并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将该基因的cDNA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gami(DE3)中进行表达。序列分析表明,薇甘菊乙醇酸氧化酶基因cDNA全长1 363 bp,编码369个氨基酸,命名为MmGO(GenBank登录号EU716626),推测的MmGO分子量为40.32 kDa,等电点为8.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mGO与芸苔的GO序列亲缘关系比较近。将该基因重组到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0.1 mmol·L-1 IPTG,25℃诱导4 h,获得了具有较高表达水平的融合蛋白6×His MmGO,Western-blot证实表达的6×His-MmGO能与抗6×His的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分子量约为60 kDa,与预测的融合蛋白6×His-MmGO分子量相符。为进一步研究融合蛋白6×His-MmGO的活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序贯疗法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分析方法,建立了药物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静脉、口服多次用药后血药浓度,并绘制出药时曲线,分析了所给的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序贯疗法用药方案可行性,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改良的KANE/FISHER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改良的KANE/FISHER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进行鉴定,探索建立一个临床实用的标准化皮肤癣菌鉴定系统.方法 选取KANE/FISHER鉴定系统中的6种主要培养基对皮肤癣菌ATCC株和经初步鉴定的临床株共63株进行培养鉴定.结果 改良的KANE/FISHER鉴定系统基本可以将实验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结论 改良的KANE/FISHER鉴定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能做到种的鉴定,可作为标准化鉴定方法在实验室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10.
外瓶霉可致人类感染 ,不同生物群落的菌种 ,其致病性、药敏性等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 1 0株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GeneBank中 9株同种真菌对比分析 ,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的棘状外瓶霉虽然形态学差异性小 ,但在基因学上具有差异性 ;原属于甄氏外瓶霉变种的BMU 0 0 0 45 7(ATCC 2 41 5 2E .jeanselmeivar.hetoromorpha)与 2株棘状外瓶霉具有 1 0 0 %的同源性。研究提示了形态学特征相似的棘状外瓶霉在基因水平上具有差异性 ,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对于研究菌群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