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玉米应对不同滴灌模式的响应机制,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和2021年,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试验,设置L1(垄上滴灌,300 mm)、L2(垄上滴灌,400 mm)、L3(垄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叶片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量子密度超过400μmol·m-2·s-1时,相同光量子密度下Q2、Q3与L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与Q3处理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当CO2浓度超过200μmol·mol-1时,相同CO2浓度条件下L1、Q1和L2处理的Pn显著低于L3、Q2和Q3处理;L3、Q2和Q3处理的CO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4.
粉末包衣技术是薄膜包衣技术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优势突出,近年来受到药剂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分类综述目前应用于药物制剂的几种主要粉末包衣技术,包括属于物理化学法中的凝聚法、溶剂蒸发法和熔融分散法以及物理机械法中的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凝法、干法包衣技术和气流悬浮包衣技术,并探讨粉末包衣技术的主要功用,如用于制备缓控释制剂、药物粉末表面改性、改善口服制剂感官效果和提高药物及制剂稳定性等。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靶点。为获得抗VEGF单抗细胞株,构建了rhVEGF165工程菌,并利用复合自动诱导获得高效表达。经纯化获得高纯度rhVEGF165蛋白,经检测具有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增殖活性,其EC50为2.4ng/ml。免疫小鼠,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VEGF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为开发VEGF治疗性单抗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OAS1蛋白免疫小鼠,获得OAS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OAS1的含量测定提供基础。方法:通过全基因合成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序列,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诱导His-OAS1及OAS1蛋白表达,纯化后用作抗原免疫小鼠,取脾融合,筛选稳定分泌抗体的阳性细胞株,制备并纯化单抗,通过SDS-PAGE,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体外高效表达OAS1蛋白,并成功制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效价在5×10-11mol/L以上,亲和常数为3.37×108 L·mol-1。结论:获得高亲和力OAS1单克隆抗体,为其含量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良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比较改良前后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方法 60只体重(180±10)g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半乳糖性白内障组1(G1)和半乳糖性白内障组2(G2)。G1组腹腔注射50%半乳糖溶液20mL/(kg·d),连续30d;G2组第1周、第2周分别腹腔注射50%半乳糖溶液10、15mL/(kg·d),第3周开始增至20mL/(kg·d),直至第30d。应用裂隙灯观察晶体混浊情况,按大鼠晶状体混浊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级和记录,并分别观察和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成模时间、模型成功率、模型死亡率和晶状体宏观形态变化以及SOD、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G1和G2组模型死亡率分别为50%和10%,方法改良后死亡率显著降低;模型成功率分别为50%和90%,方法改良后成功率显著提高;两组模型晶状体混浊度一般为Ⅱ级或Ⅲ级;与C组比较,G1和G2组SOD、MDA含量的变化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G2与G1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改良后,保留了改良前模型制备方法的优点,克服了改良前模型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缺点,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模型制备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IFN-α1b)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通过MTT法检测和比较IFN-α1b和IFN-α2b对A375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分析IFN-α1b对A375细胞迁移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分析IFN-α1b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随着IFN-α1b和IFN-α2b浓度的增加,A37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药物作用48 h和72 h后,IFN-α1b作用的A375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IFN-α2b,IFN-α1b和IFN-α2b作用48 h的IC50分别为(22.69±1.52)μg/mL和(35.69±1.01)μg/mL(P0.01);IFN-α1b和IFN-α2b作用72 h的IC50分别为(10.00±0.98)μg/mL和(25.02±0.44)μg/mL(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IFN-α1b能够使A375细胞的迁移指数和迁移能力降低,且随着IFN-α1b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细胞迁移作用增强。随着50μg/mL IFN-α1b作用的A375细胞的凋亡率为(29.31±0.45)%,较对照组(8.21±1.36)%相比明显上升(P0.01)。结论:IFN-α1b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与IFN-α2b相比,IFN-α1b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IFN-α1b能够降低细胞A375的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供氮水平对不同时期盐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以2个北方常规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品种为材料, 在5个氮水平下进行培养, 于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进行盐胁迫处理, 测定分析了水稻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盐胁迫下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表观叶肉导度(AMC)均显著降低, 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降低的百分率最小; 气孔限制值(Ls)则显著增加, 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增加的百分率最大。盐胁迫下, 与对照相比, PSII的实际光合效率(ΦPSII)、表观光合量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均显著降低, 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降低的百分率最小; 非光化学淬灭(NPQ)呈增加的变化趋势, 与对照相比, 分别以2N、1N和1/2N水平下增加的百分率最小。以上结果说明盐胁迫下水稻孕穗后, 供氮水平适量降低有利于减缓叶片光合作用的下降, 提高其抵御盐害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黄曲霉素对裸鼹鼠肺泡上皮Ⅱ型细胞(AEC II)相关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裸鼹鼠抵御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裸鼹鼠肺组织细胞并用免疫黏附法进行纯化得到裸鼹鼠肺泡上皮Ⅱ型细胞进行原代培养,40小时后,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25、0.5、1.0、2.0和4.0 mg/L)的黄曲霉素处理,溶剂对照组给予DMSO(0.4 m L/L)处理。黄曲霉素作用48小时后收集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裸鼹鼠AECII细胞中的SP-C基因及TNF-α、IL-1、IL-6、IL-8、IL-12等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变化。结果:原代分离的裸鼹鼠AEC II细胞纯度70%,活性90%,可用于体外实验。定量PCR结果显示黄曲霉素使裸鼹鼠AEC II细胞SP-C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NF-α、IL-1、IL-6、IL-8、IL-1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在黄曲霉低于2 mg/L浓度的条件下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裸鼹鼠AEC II细胞在黄曲霉素导致细胞受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低水平的炎症因子表达,这可能是其抵抗肺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