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接种物启动Anammox-EGSB反应器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选接种物和加速Anammox反应器启动,分别以厌氧产甲烷污泥 (Anaerobic methanogenic sludge,AMS)、新鲜厌氧氨氧化污泥 (Fresh Anammox sludge,FAS) 和储藏厌氧氨氧化污泥 (Stored Anammox sludge,SAS) 作为接种物,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膨胀颗粒污泥床 (Anammox-EGSB) 反应器 (R1、R2和R3) 的启动性能。结果表明:3种接种物均能成功启动Anammox-EGSB反应器,启动性能的优劣次序为:R2 (接种物为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其受体对海马神经元的发育和可塑性以及学习记忆、认知、情绪等高级脑功能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GPR30是近年才鉴定的一种雌激素受体,它在海马内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尚属空白。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对GPR30在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海马内的表达及其免疫阳性产物在神经元内的定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GPR30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海马CA区的锥体层神经元与齿状回颗粒层的神经元内,其表达水平随发育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后雌性小鼠下丘脑室旁核内ER—β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内雌激素β受体(ER-β)的表达与在大鼠等一些实验动物脑PVN的表达有差异,提示其在小鼠PVN内的表达可能有特定的生理意义。为了深入探讨ER—β在小鼠PVN内的功能,本文采用硫酸镍铵增强显色的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ER—β在生后雌性小鼠PVN内的表达。结果发现ER—β免疫阳性物质主要见于PVN的大细胞部,在小细胞部和背侧帽部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较少。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未发现明显的胞浆或突起阳性,但在发育的某些时期可见免疫阳性细胞核局部呈现阴性反应。最高表达见于生后早期(第1—9天),随后表达降低,生后一个月即达到成年水平。PVN内ER-β的表达模式表现为生后早期表达高、随后降低,提示在该部位ER—β可能主要参与了对生后早期PVN的神经内分泌活动以及神经结构的发育与完善的调控,并可能与生后早期动物的应激、体重增加和脂肪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雌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机理,采用硫酸镍铵增强显色的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新的雌激素受体(ER-β)在成年雌雄大鼠脑内的分布。研究证实ER-β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的细胞核内,但在个别脑区也可在胞浆甚至突起内检测到。最强的ER-β免疫阳性信号见于前嗅核、大脑皮质、小脑浦肯野细胞、斜角带垂直部、蓝斑和三叉神经运动核等部位;中等强度的染色见于隔内侧核、杏仁外侧核、黑质、中央灰质等部位;较弱的阳性反应见于下丘脑与杏仁复合体的部分核团。在一些部位还存在表达水平甚至细胞内定位模式的性别差异,如前庭上核内的表达只见于雌性;雄性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内ER-β蛋白主要表达于胞浆内,细胞核为阴性;而在雌性大鼠该部位ER-β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等。以上结果表明ER-β蛋白在大鼠脑内分布广泛并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在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如大脑皮质和基底前脑内有很高的表达,提示在脑组织内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这一新的信号途径发挥多种重要的调控作用,如学习记忆等。  相似文献   
5.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预后极差,复发率高,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患者存活率中位数为15个月。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肿瘤细胞,并认为该细胞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与治疗的主要靶点。  相似文献   
6.
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是由在脑处于静息状态时相互联系、维持健康代谢活动的若干脑区组成的网络,主要包括楔前叶/后扣带回皮质、顶下小叶、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背侧和腹侧、内侧颞叶以及海马等脑区,在个体从事如自传性记忆提取、监控外界环境以及控制自身心理状态等多种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与记忆有关的结构被证实是DMN的核心成分。现已有研究表明DMN功能障碍可能会诱导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并最终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DMN功能障碍与AD发病的关系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DMN组成、功能特别是与AD发病关系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7.
Ras相关蛋白Ral家族包括RalA和RalB,参与介导了多种细胞内外信号转导、跨膜运输、细胞形态的维持、转录因子的调节、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生与转移等重要的生命活动。Ral家族上游信号通路以及广泛分布的效应器网络对其各种功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对Ral家族的深入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中枢神经系统 ,成年后新神经元发生主要见于两个脑区 ,即室管下区 (subventricularzone)与海马的颗粒下区 (subgranularzone)。正常情况下 ,除上述脑区外的其它脑区能够产生神经胶质细胞 ,但是不能产生神经元。为了研究神经元和 /或神经胶质细胞对来源于成年的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Song等分离了成年大鼠海马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将其分别或联合与来自成年的、依赖FGF 2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 ,意外地发现神经元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而星形胶质细胞则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  相似文献   
9.
刘梦颖  段晨阳  张吉强 《生物磁学》2013,(34):6790-6793
临床上组织损伤2—3天后即可出现肉芽组织,进而由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逐渐形成纤维性瘢痕。瘢痕的形成与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及凋亡密切相关。常见的病理性瘢痕主要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他们不仅影响患者关键伤口的活动,而且在美观上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但是由于对瘢痕的形成原因及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至今临床上实行地以手术为主的对瘢痕的治疗方法仍未取得较满意效果。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P13.K/Akt)通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个生理功能中,其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介导细胞生存已被证实,目前研究表明,P13-k/Akt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会为瘢痕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P13-k/Akt通路在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利用此通路彻底治疗瘢痕的可能方式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0.
小胶质细胞(MG)在脑受损时能主动移向损伤脑区并吞食、清除死亡神经元的碎片,但其在未受损脑区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Paolicelli等发现MG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会吞食、清除突触,而且这种突触修饰在大脑正常发育中是必需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上。他们首先用免疫组化荧光双标技术发现小鼠海马内少数PSD95阳性产物与MG共存,三维重建的结果显示这些PSD95完全或部分位于MG胞浆内,而突触前蛋白SNAP25也有类似现象,这表明MG能够吞食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