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中苏考察队在黄海沿岸所採到的许多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一些稀见的种类,特叶须蟲Paralacydonia paradoxa Fauvel便是其中的一种。特叶须蟲是位於叶须蟲科Phyllodocidae和齿吻沙(?)科Nephthyidae中间的一种环蟲,蟲体很小,疣足的结构很像齿吻沙(?)Nephthys。特叶须蟲(Par. paradoxa)是弗维勒(Fauvel)在1913年根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对植物的分布及水分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沙漠腹地绿洲优势种胡杨和柽柳叶片δ13C值,分析了胡杨和柽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的响应。结果表明: 随着地下水埋深由2.1 m增加到4.3 m,柽柳叶片的δ13C值先略有增加后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柽柳采取较为稳定的水分利用效率适应干旱环境;胡杨叶片的δ13C值呈现先略有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胡杨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策略适应干旱胁迫。同一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柽柳叶片的δ13C值高于胡杨叶片,表明柽柳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胡杨。  相似文献   
3.
牛乳头瘤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牛发生皮肤乳头状瘤、纤维素瘤、膀胱和食道癌的DNA病毒,现已在牛群中广泛传播,对牛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诊断甘肃某荷斯坦奶牛场300多头泌乳期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的病因,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对患有疣状物的奶牛进行综合诊断.结果 表明,乳头患疣状物奶牛的其它部位无类似生长物,无发烧、疼痛等异常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HE检测疣状物呈现角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这与牛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相似,并且用PCR方法获得了牛乳头状瘤病毒L1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为乳头瘤病毒7型基因,核苷酸同源性达98%以上.因此,本次荷斯坦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为乳头瘤病毒7型感染引起的,这是甘肃地区首次发现该基因型乳头瘤病毒,应引起奶牛场与防疫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随着同步辐射光源(尤其是目前快速发展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的进步,可用于实验的辐射通量越来越高,实验样品(特别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样品)受到的辐照损伤也越来越严重。在全球现有的同步辐射装置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专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实验站的光子通量基本上都在1013 cps量级。在如此高的通量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样品在实验测量中受到的辐照损伤极其严重。如果没有有效的辐照防护措施,蛋白质溶液样品在毫秒级辐照时间内便会辐照损伤,导致不能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辐照损伤严重制约了SAXS实验技术在蛋白质溶液样品方面的应用。因而,认识蛋白质溶液样品辐照损伤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判断标准,以及有效降低辐照损伤程度、延缓辐照损伤产生时间的方法,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的散射实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简要概述生物大分子溶液样品辐照损伤产生机理、影响因素、辐照剂量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同步辐射SAXS实验中辐照损伤的判断标准和防护措施。此外,本文还对比了各种防护措施的优缺点,讨论了在建HEPS新光源中SAXS束线可用的散射数据采集时间,指出辐照损伤防护剂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一株含3A非结构蛋白104–115位氨基酸缺失的口蹄疫A型标记病毒,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发展标记疫苗的潜力。【方法】采用融合PCR技术,在当前流行毒株A/Sea-97/CHA/2014全长感染性克隆p QAHN中引入3A104–115位氨基酸的缺失,构建全长重组质粒。全长质粒经NotI线化后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稳定细胞系,拯救标记病毒。RT-PCR、序列分析、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标记病毒。噬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分析标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并用实验室开发的针对3A优势表位(AEKNPLE)的阻断ELISA方法分析其区分亲本和标记病毒感染的动物。【结果】成功拯救到一株含3A 104–115位氨基酸缺失的口蹄疫A型标记病毒,3A表位的缺失没有影响标记病毒的噬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3A单抗阻断ELISA可以明显区分标记病毒和亲本病毒感染的动物。【结论】本研究构建的3A蛋白104–115位氨基酸缺失的标记病毒可以作为发展口蹄疫鉴别诊断疫苗的候选毒株,用于我国未来口蹄疫A型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部位导管相关菌血症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杭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静脉留置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共送检留置导管标本184份,140份标本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76.1%(140/184)。在165例患者中有150例进行了血液培养,发生血流感染的有103例,感染率为68.7%(103/150)。从140份静脉留置导管标本中共分离出171株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有44例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培养出同一种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留置后到第一次血液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大约为4~8d。同时从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分离的21株表皮葡萄球菌全部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除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超过50%。结论静脉留置导管较易引起血流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菌为主,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邻接的二代巨尾桉纯林(PP)作为对照(CK),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土壤酶活性分别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重点探究南亚热带PP引入降香黄檀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p H值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61.92%(P0.05)、60.12%(P0.05)、72.87%(P0.01)、488.49%(P0.01)和15.97%(P0.05);(2) MP的真菌/细菌(F/B)显著降低,但总微生物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G~-/G~+)并无显著变化;(3) MP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而p H值、NH_4~+-N和凋落物质量(C/N_(litter))是驱动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异的最显著性因子;(4) MP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说明在连续短周期经营的桉树林中套种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将可能是提高桉树林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型嗜酸乳杆菌NCFM-乳双歧杆菌Bi-07-鼠李糖乳杆菌NH001三联益生菌制剂对便秘小鼠小肠蠕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比例的调节作用。方法小肠推进率实验:将50只KM小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0.165、0.330、0.990g/(kg·bw)益生菌制剂,灌胃14d后使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观察小肠墨汁推进率;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实验:将42只BALB/c小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自身对比空白组,适应性饲养后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各剂量组以相同剂量给予益生菌制剂灌胃。自身对比空白组于灌胃前无菌采集小鼠直肠粪便,所有小鼠灌胃30d后无菌采集直肠粪便,使用16SrDNA基因测序对粪便中菌群DNA进行多样性及各水平菌群物种测定。结果高剂量组便秘小鼠小肠推进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数量较灌胃前显著增加(P0.05),大肠埃希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较灌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三联益生菌能够有效促进便秘小鼠肠道蠕动能力,改善便秘症状;同时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金属离子诱导下感受态细胞形成的机理及揭示转化发生的机制,分别用Ca~(2+)和Sr~(2+)(0~140mmol/L)制备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并转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a~(2+)和Sr~(2+)诱导的感受态细胞的效价不同,两种金属离子对大肠埃希菌细胞内外膜的通透性均有较大影响,但细胞内外膜的改变程度与转化率无直接关系;电镜结果显示,未处理的细胞呈簇聚集发生粘连现象,感受态细胞整体呈分散状态,局部发生聚集,而转化后的细胞独立存在,边缘异常清晰。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条件下毛叶苕子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田间埋袋法,研究不施肥、施氮肥、施石灰3种处理对豫南稻田毛叶苕子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毛叶苕子累积腐解率为65.3%~72.5%,腐解过程中呈现前11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缓慢并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不同处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碳>氮,试验结束时(翻压148 d),碳、氮、磷、钾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3.6%~84.6%、78.2%~81.2%、89.8%~91.4%、96.3%~97.0%.在整个腐解期内,毛叶苕子氮释放特征与腐解特征相似,与不施肥相比,施石灰促进毛叶苕子腐解及氮、磷、钾养分释放;施氮肥促进毛叶苕子磷释放,抑制钾释放;施石灰和氮肥对碳释放均无显著影响.施氮肥处理腐解0~11 d促进毛叶苕子腐解及氮释放,腐解11~148 d抑制毛叶苕子腐解及氮释放.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及对数函数方程拟合豫南稻区毛叶苕子腐解及碳、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均达到显著水平,拟合方程的特征参数值与毛叶苕子腐解率及养分释放率呈显著相关.施用石灰促进毛叶苕子腐解及养分释放的效果优于施用氮肥;一级动力学方程及对数函数方程特征参数值可较好地描述毛叶苕子腐解及养分释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