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诱导耐药表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利用四环素类药物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的四环素类敏感株,从含有1/4×MIC的强力霉素的TSA固体培养基开始,等比2倍提高诱导药物质量浓度对受试菌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以获得高耐诱导株;测定诱导菌对强力霉素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外排作用的关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5个tet基因并测序。【结果】诱导后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显著升高,对非诱导四环素类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比诱导前增加几十至上千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利福平的MIC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诱导后7号菌株中同时检测到tet A和tet E;在诱导前后的2号菌株中检测到tet C;在诱导前后的1、3、4、5、6、7号菌株中均检测到tet E。【结论】本研究表明tet E基因可能是介导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优势基因,为阐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Th)相关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的免疫机制作用。方法: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IL-17、IFN-γ、IL-4水平,并对其与SLEDAI、SDI、24小时尿蛋白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狼疮性肾炎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狼疮性肾炎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IL-4水平在狼疮性肾炎组、狼疮无肾炎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狼疮性肾炎组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5);狼疮无肾炎组IFN-γ/IL-4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患者血清IFN-γ表达水平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402,P<0.05),血清IL-17、IL-4表达水平与SLEDAI、SDI、抗ds-DNA抗体、C3、24小时尿蛋白量均无相关性。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中IL-17、IFN-γ、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促起炎症发生及组织损伤,参与了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环渤海地区常见贝类消费量及消费习惯等状况,为贝类毒素暴露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烟台市、辽宁省大连市等3个环渤海城市开展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消费量最高的季节平均1个月内常见贝类的消费种类、频率、消费量,消费的季节特征,购买、清洗和烹调习惯等内容。贝类的食用量以可食部生重计。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50人,其中男性466人(54.8%)。消费品种以蛤蜊(92.5%)、扇贝(84.1%)、牡蛎(76.9%)、贻贝(50.2%)为主。烟台市调查对象贻贝的消费比例在3个地区中最高(P<0.05);烟台和大连扇贝、牡蛎、毛蛤蜊和蛏子的消费比例高于青岛(P<0.05),而烟台和大连之间没有差异(P>0.05);蛤蜊的消费比例在3个城市中没有差别(P>0.05)。消费量方面,贻贝合计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 370 g/月,其次是蛤蜊,为1 122 g/月。青岛蛤蜊的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 198 g/月;烟台和大连均以贻贝人均消费量为最高,分别为1 963 g/月、826 g/月。贝类消费的卫生习惯方面,55.6%的人吃扇贝会去除内脏,95.2%的人处理完贝类会洗手。在所有调查对象中,贝类毒素的知晓率仅为17.6%(150/850)。结论:3个城市调查对象贝类海产品消费比例和消费量均较高,是贝类毒素和其他贝类相关危害因子的高风险人群,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是农药研发的发展趋势,其中微生物源农药抗生素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基因组学、代谢工程、高通量筛选等技术的发展,新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文中简要总结了近10年来研发的新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素的种类、农用抗生素产生菌株的高产育种与发酵研究策略等,为未来农用抗生素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