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采集我国12种土壤,进行盆栽水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上盆栽水稻糙米中镉、铜、锌、镍和铬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5ppm、4.82ppm、23.45ppm、1.09ppm和0.102ppm,铅在糙米中未检出。 按自然地带划分,不同土壤上生长的糙米中6种元素除铬外,均以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含量高。 不同土壤投加6种元素后种植水稻,以有机质含量高,pH适中的土壤上水稻生长较好,但各类土壤上生长的水稻均表现出受害症状。重金属在糙米中的累积随土壤pH升高而降低,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而减少。与土壤中<0.01毫米和<0.005毫米粒径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PP333对油菜种间杂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Willi与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F_4代种子,白菜型油菜(B.campestris)品种郫县早黄油菜和七星剑作母本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授粉后胚发育到手杖期的不饱满种子,用75%乙醇处理30s,再用0.2%HgCl_2浸泡12min,无菌水冲洗3次。甘蓝型作母本的组合接种在1/2MS大量元素和1/2MS附加不同浓度的PP333的液体和固体等7种培养基上。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辐射增敏剂甲硝唑氨酸(CM)对受照前后坪期V_(79)细胞DNas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M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10mmol/L)对DNase的激活作用有浓度依赖关系。细胞经6—12Gyγ线照后DNase活力亦增高,若照射合并CM处理后,则对DNase激活有相加作用。还就DNase活力升高与DNA链断裂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卧床前后压力感受性反射机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数据表明长期失重以后立位耐力降低可能与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有关。本文比较了两组被试者15天低动力卧床前后的立位耐力。以血压调节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两种不同方式卧床前后单纯立位和下身负压加立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并用颈部加压及下身负压对中枢调节功能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严格的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下降及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改变明显大于半日平卧半日倚坐者。而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是卧床后立位耐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这种考虑为基础,作者提出了改变失重或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血液分布,调整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可能是预防心血管失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国外新近提出的一项能综合评价机体气体交换系统中各氧降阶差时运氧能力的适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氧比传导(MO2-SC),研究了高原鼠兔气体交换系统运氧能力的低氧适应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在吸入气(I)至肺泡气(A)(I→A)、A至动脉血(a)(A→a)、a至混合静脉血(v)(a→v)及I→v各阶差中,以A→a的MO2-SC运氧能力最大。低氧15mm后,I→A及a→v的MO2-SC均显著升高,并以I→A增加最为显著,该水平运氧能力是对照的2倍,增长120.9%;而A→a及I→vMO2-SC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低氧30min时,I→A的MO2-SC继续显著增长,运氧能力是对照的2.7倍,增长170.7%,其余3个氧降阶差的MO2-SC无显著性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低氧代偿贮备较大,尤以肺泡气至动脉血阶差最为重要,而通气氧传导能力的增强也是高原鼠兔低氧适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938例初生婴儿接种小剂量(10ug×3)乙肝疫苗后3-5年的预防效果进行了随访观察,并以253例初生儿未接种疫苗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接种组3-5年后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BsAg阳性率则较对照组显著为低。感染保护率86.7%。结果还表明,接种乙肝疫苗3年后加强1次,比不加强者P/N均值显著增高。文章认为初生儿接种小剂量乙肝疫苗有长期免疫效果;接种后3年加强接种1次,可保持较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聚苯乙烯纳米塑料-植物蛋白冠的形成过程以及蛋白冠的形成对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选用3种平均粒径为200nm不同表面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微球和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hawkeri)为对象,将3种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分别与新几内亚凤仙的叶蛋白提取物进行反应,反应时间分别为2、4、8、16、24、36 h。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其形貌变化,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进行表面粗糙度测定,使用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水合粒径及zeta电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鉴定蛋白冠的蛋白成分。从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以及分子功能3个方面对蛋白进行分类,研究不同表面修饰的纳米塑料对蛋白的吸附选择,探究聚苯乙烯纳米塑料-植物蛋白冠的形成与特征,预测蛋白冠对植物造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增加,纳米塑料的形貌变化越发明显,表现为尺寸和粗糙度的增加和稳定性的增...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 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5%。(2) 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边缘种群的表型可塑性和本地适应性的解析是预测植物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本研究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的北缘种群为核心对象,以中心种群(中部、南部种群)为对照,进行3地同质园实验,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模拟未来气温变化情形下普通野生稻种群的表型表现。结果显示,普通野生稻各种群具有丰富的表型可塑性,种群间表型可塑性存在差异。北缘种群在株高、种子量和越冬存活率等指标上表现出明显的本地适应性,反映了对相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北缘种群无论北移还是南移都能够正常结实、完成生活史,说明在未来气温变化情形下也能生存;中部和南部种群在上海同质园都不能越冬存活,提示极端低温对于低纬度种群影响较大。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普通野生稻存在明显的适应性分化,但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能力,北缘种群和中心种群都能适应当前的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0.
氮(N)对植物光合作用至关重要。阴生植物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接受的是高度动态的光照。然而,探讨N水平对阴生植物动态光照下的光合调控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阐明N对阴生植物动态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以典型阴生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为材料,设置了低氮(LN, 112.5 kg·hm–2)和高氮(HN,450.0kg·hm–2)2个N水平,研究动态光和稳态光条件下植株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卡尔文循环酶蛋白的活性和数量。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area)与光照60s的诱导状态(IS60)负相关,与达到光合作用稳态90%所需的时间(tP90)和达到光合作用稳态100%所需的时间(tP-steady)正相关,表明Narea并不是通过影响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总活性来调控光诱导反应。短时间的低光间隔对Rubisco活性影响不显著,但明显降低了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的活性;当高光照光斑突然出现时, Rubisco活性不受影响,但是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