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时代的要求。这也是目前高中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研究性实验的原因。“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便是其中的1个。虽然,花粉管的发现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但观察花粉管的萌发及生殖细胞(或精子)在其中的活动,仍然是认识和理解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应该是实验设计者的最初用意。研究性实验给我们的教和学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如“影响被子植物花粉管萌发因素的探究”(见《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7期,以下简称“探究”)一文在引导学生观察被子植物花粉管基础上,继而对影响花粉萌发的因素做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滇中小百草岭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百草岭具有野生种子植物141科、576属、1406种。区系统计分析表明:(1)科级组成中,热带性质的科有55科,占总科数的56.12%,具较强的热带性质;属级组成中,温带性质的属有293属,占总属数的56.35%,表现出较强的温带性质,从科到属的区系成分变化表明:古热带起源的区系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及滇中高原形成过程中,区系成分逐渐分化发展,在亚热带山地相应的海拔地段保留了相应的喜热成分,又分化出适应亚热带山地的喜温成分,从而使其区系的整体外貌呈现出热、温带成分的共存发展,是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的一个基本特征;(2)区系成分新老兼备,既有第三纪古老孑遗的类群,也有新近分化衍生的类群,众多的中国特有分布型(种)中,表现出与周边地区较为广泛的地理联系,而与横断山地区共有的成分占据了明显优势,揭示了两地间紧密的区系联系。  相似文献   
3.
报道心翼果属 (CardiopterisWall.exRoyle)一种新的胚囊类型 :胚珠无珠被、直生、薄珠心。成熟胚囊中 ,卵器位于合点端 ,反足细胞位于珠孔端。这样的胚囊在所有进行过胚胎学研究的被子植物中系首次发现。合子和胚胎也位于合点端。心翼果属的这一新特征无疑是特异性的 ,据此可认为单型科心翼果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孤立的  相似文献   
4.
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仲礼  孔冬瑞  王磊 《植物研究》2007,27(6):664-668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单叶蔓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2)花药壁表皮细胞具多细胞腺体。(3)药室内壁和部分药隔细胞具纤维性加厚。(4)绒毡层细胞有两种来源,外周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近药隔部分来源于药隔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细胞具双核。(5)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6)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花粉具3孔沟。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研究了单叶蔓荆胚珠和胚囊的发育以丰富牡荆亚科的胚胎学资料。单叶蔓荆的胚珠横生、单珠被、薄珠心、具珠被绒毡层、珠孔狭长。胚囊发育类型为葱型,可能由蓼型胚囊演变而来。葱型胚囊在牡荆亚科及整个唇形科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李璐  张梓袁  孔冬瑞  彭华 《植物研究》2017,37(4):508-513
首次报道了刚毛藤山柳(Clematoclethra scandens subsp.scandens)的花药和早期胚珠发育的胚胎学特征:花药4室;发育完整的花药壁6层,为基本型花药壁,由外至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两层中层和两层绒毡层;腺质型绒毡层为2核或3核,纤维性加厚发生于药室内壁;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小孢子四分体多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3孔沟或稀4孔沟。早期胚珠为近倒生,单珠被,薄珠心,珠孔由单珠被构成。比较胚胎学研究认为藤山柳属和猕猴桃科的其它两个属都具有单珠被胚珠及其他相似的花药发育特征,这些特征和形态分类系统范畴的第伦桃科和山茶科有明显区别。因此,本文支持花粉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的观点,认为藤山柳属与水东哥属和猕猴桃属构成一个较好的单系,一并放在猕猴桃科。  相似文献   
7.
报道心翼果属 (Cardiopteris Wall. ex Royle)一种新的胚囊类型:胚珠无珠被、直生、薄珠心.成熟胚囊中,卵器位于合点端,反足细胞位于珠孔端.这样的胚囊在所有进行过胚胎学研究的被子植物中系首次发现.合子和胚胎也位于合点端.心翼果属的这一新特征无疑是特异性的,据此可认为单型科心翼果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孤立的.  相似文献   
8.
孔冬瑞  李璐 《植物研究》2017,37(2):181-184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琼榄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和花粉粒形态以增加广义心翼果科的胚胎学和孢粉学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四孢囊;(2)花药壁四层,从外到内分别为表皮、具纤维性加厚的药室内壁、退化早的中层和细胞具2~4核的分泌型绒毡层;(3)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同时型,形成四面体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4)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5)花粉粒具3个隐形萌发孔,外壁为网状纹饰。琼榄与心翼果属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非常相似,稍有不同。琼榄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与同属其它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十齿花属(Dipentodon)为东亚特有单型属,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系统位置长期有争议。本研究连续三年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的结籽率较低(4.31%)。同时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观察了十齿花的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十齿花的花药四室,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成熟花药壁有6层,由表皮,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2层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花药成熟时,纤维状加厚发生于药室内壁,便于花药开裂散粉。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孢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多为四面体型,稀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具3孔沟。在小孢子发育的减数分裂、小孢子四分体和二细胞型花粉时期,观察到发育不正常的现象,分别占40%、48%和36%。通过与其他亲缘类群的胚胎学特征比较,支持最新分子系统学把它独立成科,放在十齿花目的观点。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十齿花存在着花粉败育现象,这可能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砂引草属(Messerschmidia L.)在紫草科(Boraginaceae Juss.)分类系统里位置不稳定,为更好地理解砂引草属的分类学位置,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结果如下:(1)花药4室,成熟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和绒毡层共4层细胞构成,双子叶型花药壁发育类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绒毡层细胞含2核,表皮宿存,药室内壁不规则2层,具纤维性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3)胚珠倒生,单珠被,珠孔狭长,具珠被绒毡层,假厚珠心,部分珠心组织宿存至成熟胚囊时期;(4)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梭形,极核在受精前融合,反足细胞退化早。砂引草胚胎学特征与天芥菜属(Heliotropium)其他种类胚胎学特征十分相似,稍有不同,鉴于胚胎学特征在属内较为稳定,支持分子系统中将砂引草属置于天芥菜属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