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结果及融合基因表达情况,研究BCR-ABL融合基因与免疫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运SPSS23.0软件及流式分析软件KALUZA,分类比较BCR-ABL阳性和阴性病例中的免疫表型抗体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同时分析免疫表型亚型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在阳性率的比较中,CD10、CD34、CD25、TDT、CD38、IgM、CD45、CD303及免疫球蛋白轻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在BCR-ABL阴性病例,免疫分型四种不同亚型在以18和40岁分界的三个年龄段的比较中,<18和≥40的比较在Pre-B-ALL和普通B-ALL中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8-39和≥40的比较在普通B-ALL中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CD10、CD34、CD45的荧光强度在BCR-ABL阳性和阴性病例比较中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R-ABL与免疫表型存在相关性,BCR-ABL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更倾向于表达幼稚细胞抗体,如CD10、CD34, BCR-ABL阴性病例在免疫表型亚型中主要为成熟B-ALL,更倾向于表达成熟抗体如膜免疫球蛋白KAPPA、LAMBDA。CD45荧光强度在BCR-ABL阴性病例中比阳性病例表达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分析1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瘤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60例MM患者中CD38、CD138均为阳性,CD7、CD34、CD3、CD10均为阴性,其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CD56(61.5%)、CD117(18.8%)、CD19(6.5%)、CD20(12.5%)、c Kappa(71.0%)、c Lambda(76.3%)、CD81(58.1%)、CD45(46.9%)、CD27(14.3%)、CD28(17.4%)、CD33(21.4%)。CD20在小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60岁以上患者[(78.91±16.84)%vs(38.31±11.29)%(P0.05),CD28在大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70.81±19.44)%vs(43.97±11.25)%](P0.05)。CD28、CD45在女性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71.75±25.20)%vs(47.25±12.04)%](P0.05)、[(74.04±19.07)%vs(48.42±25.10)%](P0.05)。CD20的表达在Ⅲ期患者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84.82±11.25)%vs(42.01±7.15)%](P0.05),而CD117的表达与此相反[(49.13±14.06)%vs(77.07±25.92)%](P0.05)。在女性患者中,CD81的表达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明显升高[(43.87±24.43)%vs(74.59±22.94)%](P0.05)。在小于50岁的患者中,女性CD117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83.4±0.42)%vs(45.75±2.19)%](P0.05),而CD81的表达与此相反[(39.20±24.14)%vs(81.52±22.05)%](P0.05);在51~6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CD33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94.53±3.06)%vs(45.37±15.28)%](P0.05);在60~70岁的患者中,各分子的表达在男女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大于70岁的患者中,男性CD117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70.40±31.40)%vs(53.50±29.98)%](P0.05),而c Kappa的表达与此相反[(32.58±13.90)%vs(76.98±22.42)%](P0.05)。结论:骨髓瘤细胞表达以CD38、CD138抗原为主,仅部分患者可伴有抗原CD56、CD117、CD19、CD20、cKappa、cLambda、CD81、CD45、CD27、CD28、CD33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病例1例,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有7年种痘水疱病史并转化为系统性T细胞淋巴瘤病例,通过皮肤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实验室、MRI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并观察预后。后进行文献回顾。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年的面部红斑、丘疱疹及水疱改变,最初诊断为"种痘水疱病",初期治疗有效,病情反复并进展,皮肤改变加重,病变逐渐累及鼻中隔及下鼻甲,出现坏死及缺损,同时伴有发热及淋巴结肿大等系统症状。皮肤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真皮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CD3+,CD4+,CD8散在细胞+,CD30局部细胞+,CD56局部细胞+,EBER杂交(+),Ki-67增殖指数为60%。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经干扰素及激素治疗初期病情控制尚可,持续约7年时间,后病情进行性加重,表现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症状,给予MESA方案化疗1次。化疗后病情稳定,鼻部症状明显改善。后病情进展,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死亡。结论: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早期临床表现易与种痘样水疱病相混淆,但根据其病变部位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分析可得到确诊,早期单纯皮肤病变期可持续数年,部分对激素及干扰素治疗有效。当发展为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期时,病情进展迅速,常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化疗反应差,预后不佳,死亡率极高。化疗对于该病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及分析住院患儿血清中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探讨两种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的方法定性检测患儿血清中的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及季节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6%、22.4%,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1.3%。PIV每年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阳性率高,每一年中6-14岁感染阳性率最高;MP每年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阳性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的阳性率也升高,6-14岁阳性率最高。PIV与MP在每年的四季中,感染的阳性率各不相同,并且没有相对的规律可循,但是在冬季阳性率还是较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的是夏季。结论:掌握儿童副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了解疾病感染特点,从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及时快速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PAD方案已成为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一线方案,国内外就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均有报道,本实验旨在观察并探讨PAD方案治疗我中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我科7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PAD方案4-6疗程,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5例患者接受PAD方案化疗,四疗程后总有效率(CR+VGPR+PR)为73.3%,其中CR 5例,占6.7%,VGPR 12例,占16%,PR 38例,占50.7%;无效例数为20例,占26.7%,其中SD 17例,占22.7%,PD 3例,占4%;1年总生存率为75%,2年总生存率为62.7%。血液学不良反应有白细胞降低34例(45.3%),血小板降低10例(13.3%);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系统症状25例(33.3%),疱疹病毒感染7例(9.3%),消化系统症状15例(20%),乏力14例(18.7%),呼吸系统症状29例(38.7%),激素相关症状3例(4%)。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且完成相应化疗疗程。结论:我中心PAD方案疗效令人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同国内外报道的疗效反应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目前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案同时会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增加。硼替佐米治疗致带状疱疹激活的机理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预防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阿昔洛韦是第一代无环鸟苷类药物,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目前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可用于接受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MM患者带状疱疹的预防。本文对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后带状疱疹发生的相关机理及预防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一例少见幼年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患者的病例资料及诊疗过程,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了T-PLL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措施。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文献回顾研究T-PLL的特点及发生、发展及诊疗情况。结果:本病例为少见青少年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特征免疫表型为CD7~+CD5~+CD4~+CD8~+CD3~+,无染色体异常,有TCR基因重排。结论:T-PLL病例具有多态性及复杂性,在临床诊断中需要密切联系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判断疾病情况,做出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血液病的病理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3例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33例患者中,3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5.5岁(12-78岁)。经病理确诊29例(29/33,87.9%)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29,62.1%)最为常见,其次是NK/T细胞淋巴瘤(3/29,10.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29,6.8%),而伯基特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1/29,3.4%),其余3例未进一步分型。此外,1例(1/33,3.0%)霍奇金淋巴瘤,3例(3/33,9.1%)急性白血病复发累及乳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为19例(57.6%),继发性为14例(42.4%),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8例,54.5%),其次为左侧(10例,30.3%),双侧均累及的为少数(5例,15.2%)。1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均为淋巴瘤,与14例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其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4),β2-MG显著降低(P=0.049),B症状少(P=0.017),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P<0.01),骨髓受累少(P<0.01)等特点。生存分析提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比继发性患者生存期更长(HR=9.846,P=0.002)。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可导致生存期显著缩短(HR=6.434,P<0.01)。结论: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比继发性发病率高(分别为57.5%和42.5%),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与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血小板计数相对更高,β2-MG水平更低,往往不伴B症状,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骨髓不受累,且生存期显著延长等特点。此外,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黄晓梅  陈协群  高广勋  余芳  肖春 《生物磁学》2011,(5):827-829,843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健康人、25例ITP患者外周血CXCR5+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外周血CXCR5+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Tfh在ITP患者外周血比例增高,为Tfh能否为ITP的免疫调节和干预提出新的方向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实验对象,观察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BZ)对此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诱导情况。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VPA单药组(1.0 mmol/L),BZ单药A组(10.0 nmol/L),BZ单药B组(20.0 nmol/L),BZ单药C组(35.0 nmol/L),联合用药A组(VPA1.0 mmol/L+BZ10.0 nmol/L),联合用药B组(VPA 1.0 mmol/L+BZ20.0 nmol/L),联合用药C组(VPA 1.0 mmol/L+BZ 35.0 nmol/L)。用MTT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结果: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单用对RPMI8226细胞株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有细胞凋亡,但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A组、B组、C组增殖抑制可达75.1%及凋亡情况可达68.9%(P0.01)。结论: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后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更显著,丙戊酸钠对硼替佐米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