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伴随短声和闪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位变化,在锥体束及网状脊髓束有传出放射。部分网状脊髓束的放射,在除去皮层运动区甚至大部分皮层以後仍可得到。据本文分析,除去广泛皮层运动区之後,在皮层脊髓侧束所记录到的放射电位,实际上是由於在该束附近以及混杂在该束内的网状脊髓纤维的活动所致。毁坏内膝体和外膝体後,上述各传出放射均告消失。引起传出放射的神经路径基础,文中用图解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2.
用适当剂量的麻醉剂和兴奋剂(如氯醛醣和胺基脲)混合处理的貓,短声和闪光均能在大脑皮层引起分布广泛的电反应。我们用运动区的电反应作为指标,分析了产生此反应的神经路径基础。短声在运动区激起的电反应包括三个正相的小波,潜伏期分别为8—9,18—20及30—35毫秒。除去两侧皮层听区对各波无甚影响,毁两侧内膝体则各波均消失。刺激内膝体在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舆短声引起的一样,只是潜伏期略短。毁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VA,VM一带,第二及第三波即告消失。至於第一波,吸去皮层运动区後在白质上仍可引到,是皮层下的电活动波及到皮层的结果。在闪光所引起的电反应裹,也可分辨得出三个正相的小波,其潜伏期分别为29—33,38—42及48—52毫秒,但一般各波间分界不明。除去两侧皮层视区,反应即不易出现,且潜伏期增长,但此时刺激外膝体仍可恒定地引起和在视区存在时闪光所引起的同样的反应(仅潜伏期缩短)。毁外膝体,各波均消失。毁VA,VM一带,第二第三波大为减小,第一波不受影响。第一波亦同样为皮层下电流扩布的结果。概言之,我们所形容声和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是内膝体和外膝体兴奋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结果,但皮层听区或视区可能对皮层下的传导发生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京近郊麻雀食性分析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为进一步了解南京近郊麻雀对农业的益害关系,并结合除四害运动五狩猎实习,从1956年12月至1959年8月,共采得麻雀标本459只,进行了全年的食性分析。关于麻雀的食性研究,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先生等,曾于河北省昌黎产果区和北京近郊,采集了麻雀标本800多只,并对麻雀全年食性加以分析和鉴定。1955年,湖南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梁启燊先生等,在湖南长沙附近采集了麻雀标  相似文献   
4.
在惊厥性药物(如氯醛醣)作用下,刺激周边神经,可在猫大脑皮层引起分布广泛的电反应。在体觉运动区,除原初反应外,这反应的正相复合电位包含二个正波,潜伏期各为20—25毫秒及30—40毫秒(刺激腓神经)。注身戊巴比妥钠可抑制这反应,而代之以Forbes等所形容的副反应,潜伏期为50—80毫秒。为敍述方便起见,我们称前者为“中间反应”,因为它的潜伏期介於始反应与副反应之间。产生中间反应与副反应的神经路径基础是不同的。中间反应的两个正波的产生分别为VP及CM核兴奮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结果。毁去产生中间反应的间脑组织後,再注射戊巴比妥钠仍能得到副反应。在乳头体部位毁底丘脑和下丘脑,副反应即被取消,与Dempsey和Morison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對於肌肉在接連的間接刺激中所發展的疲乏,脲有解除作用,半胱氨酸沒有。這實際上只是對神經肌肉接頭的傳導阻遏的解除,對於肌纖維本身的疲乏,脲並不能減輕。要得到脲對於神經肌肉接頭的疲乏的解除作用,試驗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特别是用以浸潤肌肉和配製脲溶液的任氏溶液,必須含有少量的重碳酸根或磷酸根離子並有適宜的鈣離子濃度。脲的處理能使肌肉纖維對單個刺激作重複反應,不論刺激是間接的或直接的。 對於由於電解質缺乏或不平衡而起的神經肌肉接頭的傳導阻遏,脲亦有解除作用。但氯化鎘引起的傳導阻遏,脲不能解除,而半胱氨酸則能。 關於脲作用的機制,本文有所討論,指出釋放硫氫基的假說能否成立,尚属疑問。  相似文献   
6.
自1870年Dittmar发現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以后,許多学者用切割、刺激延脑各部以及局部毀損的方法做了不少工作。根据这些工作,一般都承认这样一点:“延脑,特別是延脑网状結构,包含着控制循环系統的最基本的中枢机构”。随着电生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于延脑“呼吸神經原”单位电活动的研究,很自然地引起人們尝試記录延脑“心血管神經原”放射。但是困难在于根据什么指标来判断所  相似文献   
7.
前文曾指出,延脑心血管中枢(包括加压和减压中枢)的下行通路主要位于脊髓腹侧索内。这一结果虽和林可胜等的看法不一致,但并未确定在腹侧索内是否有下行“加压”、“减压”通路(或纤维)的分化。另外我们还观察到,仅仅保留一侧腹侧索,刺激两侧迷走神经所引起的减压反射仍能很好地实现,暗示在此反射弧内确实发生了某种交叉。对此,我们采用局部脊髓毁损法及刺激法,进一步探讨了这类心血管反射弧的延脑—脊髓通路。  相似文献   
8.
如所周知,維金斯基用“劣性”這個詞來描述這樣一種狀態——當神經受強烈和頻繁的刺激時肌肉陷於幾乎完全鬆弛的狀態。他確定肌肉在經過神經而受到強直刺激時對於不同的刺激強度及頻率不是没有區别的。“在最大刺激時,只有在一定的頻率下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