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粹芝   《广西植物》1989,(4):285-288
<正> 灌木,高约2米。小枝微弯曲,黑褐色,无毛。冬芽长卵圆形。叶片呈不等的五角形,长7—13匣米,宽8—1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有不等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散生硬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短柔毛,主脉和侧脉均突起;叶柄长5—9.5厘米,近无毛。总状花序,下垂,花梗长3—4毫米,和总花梗均被短柔毛,常混生星状毛。果实长圆形,红色,直径约6毫米;萼片宿存,反折,近无毛。  相似文献   
2.
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灌木状竹,有时附生于树干基部。地下茎短颈粗型。秆单丛;节问圆筒形;每节分枝单一,与主秆近等粗。秆释宿存性,革质;滓耳大,镰刀状;滓舌较低;算片外展。叶耳镰刀状;  相似文献   
4.
2019年8至9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和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分别采集到1号和2号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所采集3号标本均为贡山白环蛇(L. gongshan)。此次在察隅所采集到的贡山白环蛇为西藏自治区蛇类分布新记录种。察隅标本体背以橄榄褐色为主,具不规则黑色窄横纹,腹面为不规则斑纹,为该物种的一个新色型。此外,本文补充了该物种的半阴茎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桑属(桑科)新分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麂属(Muntiacus)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麂属新种——贡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 sp.nov.),根据得自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的标本命名,本新种体型中等。体背与昆背暗褐色。额腺不显。无冠毛。颏腺小。蹄大。其染色体2n=9♂,8♀。  相似文献   
7.
1990 - 10 - 2 4,笔者在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高黎贡山西坡从事鸟类调查时 ,在独龙江乡木里哇海拔 2 0 2 0m的山坡悬钩子灌丛中张网捕获 2只画眉亚科鸟类标本 ,经鉴定确认为长嘴鹩鹛 (Rimatormalacoptilus) ,系中国鸟类种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现将所采获的长嘴鹩鹛标本形态描述如下 :上体暗棕褐色 ,各羽具显著的亮皮黄色羽干纹 ;腰至尾上覆羽赭茶黄色 ;飞羽黑褐色 ,外侧羽片棕褐 ;尾羽暗棕褐色。颏、喉浅棕白色 ;胸和胁棕褐 ,具棕黄色纵纹 ;腹部中央皮黄色 ;肛周和尾下…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2月 15日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乡青那桶村农民在其居住地的后山 ,即怒山北段西坡 (约东经 98°3 8′ ,北纬 2 8°0 4′)海拔 3 4 0 0m的亚高山冷杉、杜鹃和高山箭竹混交林中 ,捕捉到 1只虹雉 ,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先生鉴定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尾虹雉 (Lophophorusimpejanus)。据郑作新 ( 1987)和Mackinnonetal ( 2 0 0 0 )记载 ,棕尾虹雉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国外分布从阿富汗东至不丹。现在云南西北部贡山县捕获的标本属云南省鸟类新记…  相似文献   
9.
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淼  甄靓靓  李淑兰  赵文阁 《四川动物》2007,26(2):278-280,I0004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了东亚腹链蛇(Amphiesma vibakar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表明:在东亚腹链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全消化道。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波浪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附生兰,假鳞茎卵形,长2—4厘米,粗1.8—3.8厘米,根圆柱形,粗5—6毫米,鳞叶2—3,渐尖,长4—5厘米,宽2—3厘米。叶4——7,绿色,线形,近革质,长20—33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渐狭为长4—5厘米,对褶的柄,具关节,中脉在背面明显隆起,侧脉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