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凤翔报春①新变种P.sinoplantagineaBalf.f.var.fengxiangianaW.L.Zheng,var.nov.Avar.sinoplantagineareciditfolismajoribus,12~19cmlongis,1?..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对温室春黄瓜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不同水分含量对温室春黄瓜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90%时.黄瓜幼苗长势健壮,茎粗大,根系活力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说明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培育黄瓜壮苗。株高和叶面积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细胞汁液浓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且对植株水分状况反应十分敏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植株水分盈亏状况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在对动植物残体以及土壤有机质降解的过程中,一方面释放CO2到大气中,是土壤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可供给植物利用的无机养分.由于温度对代谢活动的直接影响,过去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季,通常假设冬季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可以忽略.陆地表面近60%的区域经历着季节性积雪覆盖和季节性土壤冻结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积雪的覆盖,形成很好的绝缘层,雪被下土壤中微生物仍然具有显著的活性,对土壤碳排放和植物的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贡献.本文就积雪和冻结土壤系统中的微生物碳排放和碳氮循环的季节性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述了国内外冬季雪下碳氮循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开展温带冬季雪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循环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 m)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其它依次为3只群、2只群和4只群。群体的规模较小,最大群体为4只。在集群类型上,家族群可能是主要集群类型,但还有待验证。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集群的个体和单独活动个体在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有显著差异,集群的个体用于取食的时间比例要高于单独活动的个体。在警戒、休息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独活动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比例要高于集群的个体。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集群的反捕食假说,集群活动的个体有更多的取食时间。  相似文献   
7.
模拟增温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宁  石培礼 《生态学报》2019,39(12):4356-4365
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显著高于生长季的季节非对称特征。气候变暖会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但关于全年增温与冬季增温对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不同影响仍缺乏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开展模拟增温试验,研究季节非对称增温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该试验布设于2010年7月,设置3种处理(不增温、冬季增温与全年增温)。研究结果发现,开顶箱增温装置造成了小环境的暖干化:显著提高了地表空气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降低了表层土壤含水量。冬季增温会加剧土壤中氮素的流失,所以在经历了冬季增温后土壤氮含量显著降低;在生长季节,土壤氮素周转速率受土壤水分的调控,在降雨较少的季节,增温引起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会抑制土壤氮周转速率。对于土壤微生物量而言,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在生长季旺盛期较低,在生长季末期和初冬季节反而较高,这说明为了降低对土壤养分的竞争,高寒草甸植物氮吸收与土壤微生物氮固持在时间上存在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增温导致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会影响随后生长季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结构组成与碳氮循环等过程,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瑞  李鹏展  王力 《生态学杂志》2019,30(2):359-369
土壤水分研究是统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本研究结合4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长武旱塬冬小麦和春玉米2012—2015年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分析农田土壤干层形成情况、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降水对土壤水库的影响以及作物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水年型是冬小麦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是春玉米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长武旱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一年一季的种植制度不会导致永久性干层的产生;相较于春玉米,冬小麦根系生长习性更符合黄土旱塬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黄土旱塬区土壤水分有效性可保证作物产量稳定;降水作用下,冬小麦土壤水库充、放水过程呈现收获期、休闲期和苗期连续充水、缓慢消耗期和大量消耗期连续失水相互交替的特点.0~300和300~600 cm土层土壤水库不一致性现象明显,以最大根深作为野外监测试验中土壤含水量的取样深度时,由于深层土壤水库负反馈作用,不同降水年型下,休闲期和苗期的蒸散均会被高估,缓慢消耗期和大量消耗期的蒸散均会被低估.冬小麦田间过渡层存在的范围为140~360 cm;作物生长的时间跨度影响土壤水库效应的发挥,土壤水库对冬小麦供水表现为年际间的调节作用,土壤水库对春玉米供水表现为季节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冬季覆盖作物还田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通过冬季种植油菜、紫云英、黑麦草、马铃薯,并以冬闲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了不同冬季作物模式下早稻和晚稻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并计算了稳态碳、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冬季作物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早稻和晚稻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8%和3%~18%;油菜、黑麦草和紫云英还田均促进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早稻后增加16.2%~84.2%,晚稻后增加24.4%~28.1%;冬季作物还田增加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增加幅度为1.4%~41.8%.综上所述,冬种作物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效应,并提升土壤质量,以种植黑麦草、紫云英的综合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蓼属春蓼组植物果实形态及果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产蓼属春蓼组(Polygonum sect. Persicaria)19种3变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蓼属春蓼组植物的果实形态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具三棱、双凹或双凸,顶端渐狭,有喙或无喙;果皮微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 洼点、浅洼点,脑纹状纹饰,拟脑纹状纹饰,网状纹饰,不规则褶皱,不规则小疣状颗粒以及密浅网状纹饰。观察结果支持将绵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 var. salicifolium Sibth.)合并到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做为酸模叶蓼的异名处理;支持将长鬃蓼(P. longisetum De Br.)作为丛枝蓼(P. posumbu Buch. Ham. ex D.Don)的变种处理的意见;认为密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L. var. lanatum (Roxb.) Stew.)应恢复种级,圆基长鬃蓼(P. longisetum De Br. var. rotunatum A.J.Li)应升为种级;支持平武蓼(Polygonum pingwuense F. Z. Li et Y. T. Hou et S. J. Fan, sp. nov.)新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