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1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测定了芽孢杆菌属中21个种、68个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在高渗缓冲液(SMMP 或SMN)中,原生质体形成率在90%以上的有37株。降低高渗缓冲液中钠离子浓度,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用质粒(pUB 110或pC194) DNA对16株芽孢杆菌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转化试验。转化成功的共8株:纳豆芽孢杆菌AS 1.107、AS 1.921、幼虫芽孢杆菌AS 1.430、球芽孢杆菌AS 1.1362、迟缓芽孢杆菌#50、苏云金芽孢杆菌松蠋亚种AS 1.294、地衣芽孢杆菌# 18和坚强芽孢杆菌#28。原生质体在DM3再生培养基上的再生率分别为0.1%一19.2%,转化效率分别为1.4×102一1.0×105转化子/μgDNA。转化效率低或未转化成功的菌株,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一般都很低或不能再生,有的菌株在形成原生质体后发生自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分离自明永冰川地区的1株黄杆菌噬菌体(SWP-8)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及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对SWP-8进行形态观察、基因组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噬菌体生理特性研究。结果 噬菌体SWP-8为肌尾型,在电镜下呈头尾复合型结构,头部呈正多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150 nm;尾管长约150 nm,直径约20 nm,具有收缩性的鞘,头部与尾管结合处具有颈环结构。在4 ℃时具有感染性,4~25 ℃均能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pH值耐受范围较广,最适pH值为7.0。最佳感染复数为10.000,潜伏期60 min,裂解期90 min,裂解效率较高。结论 SWP-8属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是裂解性噬菌体,对氯仿和蛋白酶K较为敏感。基因组为dsDNA,大小约为75 kb。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了解天然毛竹林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信息,[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浙江天目山和重庆缙云山天然毛竹林根际细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并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分别从天目山和缙云山天然毛竹林根际分离得到51株和31株菌落形态差异的细菌和放线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天目山和缙云山毛竹根际细菌主要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分别为40%和5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分别为36.7%和10.52%)、变形菌门-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分别为10%和5.26%)和变形菌门 --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10%和26.32%),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为共同的优势菌属(分别为34.38%和42.11%).分离的菌株中,B188、B171和B152等6株与GenBank中已报道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从90%到96%不等,可能代表着新属或种.[结论]这表明,天然毛竹林根际具有较为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并存在一些潜在的新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细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斯氏属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菌,建立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方法,对研究开发这类细菌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PCR扩增测序了本室保藏的26株,含20种已定名致病杆菌属细菌的一段845 bp的23S rDNA序列,构建了基于这段序列的致病杆菌属系统树并与基于几乎全长16S rDNA序列的相应系统树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作为致病杆菌属细菌分类鉴定分子标记的优缺点。【结果】结果表明,与全长16S rDNA序列相比,所选择的23S rDNA序列片段所含可变位点、简约信息位点比例更高,遗传距离数值跨度大。【结论】上述结果显示该序列片段可用于致病杆菌属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特别适用于对野外资源调查中采集到的大量菌株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大庆油田油水样中分离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方法:利用富集培养、血平板筛选、摇瓶原油乳化实验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结果:D2菌株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结论:经初步鉴定D2菌株是产脂肽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增溶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芽孢杆菌能产生不同的胞外多糖,根据多糖中的中性糖组成,可以把产生多糖的芽孢杆菌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中性糖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的菌株,计有B. subtils, B. pu-milus, B alvei B. cereus, B. sphaerieus, B. lichniformis, B. laterosporus, B.Pulvifaciens,B.brevis,B.Mycoides,B.Polymyxa,B.Popilliae,B.Macerans,B. fitmus 和 B. megaterium; 第二类为中性糖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菌株,计有 B.polymyxa,B. larvae, B. thermop-hilus 和 B.Mycoides;第三类为中性糖由四种以上单糖组成的菌株,计有B. megatetium, B.coagulans 和 B.Circulans B.Polymyxa 和 B.Larvae产生的胞外多糖是一种类琼脂型的多糖,它们的水溶液(1%)具有加热熔化,冷却后凝固的特征,这种多糖是酸性多糖,它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糖醛酸组成。 相似文献
8.
利用硅酸盐细菌分离培养基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红舍克铝土矿区分离出一株硅酸盐细菌YSHSK13,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的菌株;对其溶磷、解钾和脱硅活性的研究分析表明,在溶磷、解钾和脱硅培养基中培养10 d和20 d后,可溶性硅、钾和磷的含量分别比典型标准硅酸盐细菌菌株增加3.16、1.77、1.04倍和4.48、2.24、2.08倍,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溶磷、解钾和脱硅活性。 相似文献
9.
1960年秋,在某农村有白喉流行,我们使用亚碲酸钾棉棒进行了白喉杆菌的培养,调查了现症病人及带菌者,证明有使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亚碲酸钾鸡蛋棉捧成分为鸡蛋3份,生理盐水1份,2%亚碲酸钾。制备是以无菌鸡蛋浸泡棉棒,高压灭菌后,浸沾无菌2%亚碲酸钾保存备用。如先加亚碲酸钾然后灭菌,则棉捧变黑,有碍观察结果。亚碲酸钾鸡蛋平板成分是250毫升普通琼脂培养基,加2%亚碲酸钾溶液7.5毫升及0.5%膀胱氨基酸7.5毫升,待琼脂稍凉,加入打匀无菌的鲜鸡蛋1个摇匀,倾倒平板备用。以亚碲酸钾鸡蛋棉捧采取标本。 相似文献
10.
青海茫崖翡翠湖的高盐浓度,使其成为发掘嗜(耐)盐微生物的理想环境。【目的】挖掘茫崖翡翠湖的嗜(耐)盐微生物资源,比较分析Na Cl浓度下嗜(耐)盐菌的形态特征,并探究其对Na Cl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采集茫崖翡翠湖的近岸湖水、湖盐及湖岸盐土3种样品,利用8种培养基和3个盐浓度梯度(10%、15%、20%)进行嗜(耐)盐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3株嗜(耐)盐菌在不同Na Cl浓度下的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及细胞内部结构。【结果】共分离获得58株嗜(耐)盐细菌,其中包括31株耐盐菌和27株嗜盐菌,分属于16个属,其中喜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嗜盐菌主要由Halobacillus组成(占40.7%),耐盐菌主要由Bacillus组成(占19.3%);对Na+、Mg2+、K+、Ca2+均有一定耐受性的菌株占总株数的84.5%。在不同Na Cl浓度下,海岸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litoralis) TRM 83602和咸鱼鱼芽孢杆菌(Piscibacillus salipiscarius) TRM 83622的细胞长度存在显著差异,而表皮短杆菌(Brevibacterium epidermidis) TRM 83610的细胞长度则无显著变化。【结论】茫崖翡翠湖蕴藏着相对丰富的嗜(耐)盐菌资源。Na Cl浓度对嗜(耐)盐菌的生长繁殖、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及细胞内部结构均产生影响。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茫崖翡翠湖微生物资源的认识,还为嗜(耐)盐微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