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针对秦岭太白山区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在实验过程中初步解决了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在放线菌分离培养中的污染问题 ,并对所分离获得的土壤放线菌测定了其对 7种病原真菌的拮抗性。结果表明 :10 3 倍土壤稀释浓度为分离放线菌的最佳土壤稀释浓度 ;重铬酸钾是一种高效、方便、廉价的杂菌抑制剂 ,其有效抑菌浓度为 5× 10 -6;其次为放线菌酮 ,有效抑制浓度为 4× 10 -5;杂草荒地中放线菌种类最多 ,而华北落叶松林中种类较少 ,但数量巨大 ;在拮抗实验中 ,筛选出了对 7种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菌和杀菌作用或同时有抑菌和杀菌作用的菌株为S 5 12 0。 相似文献
2.
3.
植物源杀虫成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本研究评述了近年来源于植物中的具有昆虫拒食和杀虫作用的化学成分。其结构类型主要涉及及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脂类以及木脂素类化合物等。 相似文献
4.
对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数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叶及未成熟籽粒等器官中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鲜组织中平均约含内生细菌5.0×105 CFU·g-1,其中根系中内生细菌数量达7.8×105 CFU·g-1,而茎秆、叶片和未成熟籽粒中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4.8×105、3.2×105和2.8×105 CFU·g-1.内生细菌数量在不同生育期也存在差异,幼苗期平均约为3.1×105 CFU·g-1、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为5.7×105和7.0×105 CFU·g-1.不同小麦田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长武县一田块植物鲜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为6.1×105 CFU·g-1,而大荔县一田块约为3.9×105 CFU·g-1.试验结果发现,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有5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有45株.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有71株对两种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对小麦全蚀病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0 mm的有23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6株、7株、9株和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抑菌圈超过10 mm的有20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7株、5株、7株和1株,说明从小麦叶片诱捕分离的内生细菌中,对小麦全蚀病菌和纹枯病菌抑菌作用较强的分离株比率最高,其次为茎秆,而根部和未成熟籽粒中比例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5.
小麦背景中来自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和分子标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H9020—17—5是一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接种鉴定表明其对条锈病具有优良抗性。遗传学分析证明易位系H9020—17—5的抗条锈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抗性基因来自于华山新麦草,暂定名为YrHua。为了标记这个来自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H9020—17—5与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杂交,建立了F2分离群体。应用81对AFLP引物对119个经条锈菌生理小种CY30接种鉴定的F2单株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两个与YrHua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PM14(301)和PM42(249),遗传距离分别为5.4cM和2.7cM,并分别位于目标基因的两侧。将标记片段克隆、测序后,根据序列信息和酶切位点多态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将AFLP标记PM14(301)转换成了简单的PCR标记。研究结果为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分子选择工具,同时也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YrHua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了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 幼虫滞育期间总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滞育年限幼虫的总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在滞育年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滞育幼虫总糖含量明显不同。幼虫老熟入土滞育以前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入土滞育期间。入土滞育过程中,越冬期和春季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同期的裸露幼虫与结茧幼虫的总糖含量仅在秋季有一定的差异,其他时间基本相似。结茧幼虫滞育期间的海藻糖含量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说明其滞育期间的糖醇积累型属于海藻糖积累型;秋季与春季糖原含量的增加可能与麦红吸浆虫的滞育解除或滞育强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种快速提取小麦叶片总RNA的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植物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组织由于组成分的差异,提取RNA的方法也存在不同的难点.在苯酚法和氯化锂沉淀法的基础上,改进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小麦叶片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消除了蛋白质、DNA、多糖、多酚等污染.该方法提取的小麦叶片总RNA,完整性好、纯度高,可用于RT-PCR、N orthern杂交、RACE等实验操作,而且简单经济、快速、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还适合富含多糖和脂质的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8.
组建了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在15℃、20℃、25℃和30℃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卵-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72.4天),而30℃时仅为21.2天,20℃和25℃时分别为27.3天和23.9天;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9℃、8.7℃,3.3℃和7.8℃,有效积温分别为77.7、267.2、75.7和418.2日·度;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雌虫寿命在20℃时最长,为11.7天,在30℃下最短,仅存活4.1天,除30℃外在其它温度下雌蚊寿命均长于雄蚊;单雌产卵量在20℃时最高,平均为159.9粒,30℃时最低,为114.7粒。20℃~25℃是韭菜迟眼蕈蚊的最适生长温度,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种群趋势指数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9.
10.
苹果生长前期昆虫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苹果生长的前期 ,将苹果树分为 1 8个区 ,研究每个区立体空间中的昆虫群落结构。结果分析表明 :苹果树中昆虫 (及螨类 )共有 2 7种 ,其中植食性害虫 1 5种 ,种数占总量的 5 5 5 6% ,天敌昆虫 1 2种占 44 44% ;昆虫群落在树上、下、中及内外层差异大 ,而在东、南、西、北 4方位上差异小。通过频次比较的方法与 χ2 检验得出 :梨星毛虫IlliberispruniDyar、山楂叶螨TetrangchusviennensisZacher、顶梢卷叶蛾SpilonotalechriaspisMeyrich均符合负二项分布 ;采用聚集指标法计算得出 :梨星毛虫、山楂叶螨、顶梢卷叶蛾均为聚集型分布 ,另外 ,山楂叶螨的I值最大 ,聚集度最高。以上的研究为苹果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