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北京市楔缘金小蜂属Pachyneuron 4种,其中1新种,1中国新记录,1北京新记录。本文以描述新种为主,并附有种的检索表。 属征:缘脉呈楔状加粗,端部粗于基部;盾纵沟不完整;具腹柄;第二腹节明显短于其后各节之和。该属中名以前称宽缘金小蜂,为了更确切地反映属征,便于与有关属区别,改作楔缘金小蜂。  相似文献   
2.
王贵钧  黄大卫 《昆虫学报》1991,34(2):230-233
1986年,原吉林省林业生防中心站(现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对吉林省杨树蛀千害虫的寄生蜂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篇报道,记述了三种姬小蜂天敌,包括寄生白杨透翅蛾的透翅蛾黑姬小蜂Elachertus nigritulus(Zett.)和寄生杨窄吉丁的一新种丽凹面姬小蜂 Eniedon epicharisHuang及一新记录种 Eniedon zanara Walker。其它研究成果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关于榕小蜂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两个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方法】以15种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11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新测定)数据为基础,采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进化特征。【结果】本研究新测定的11个榕小蜂物种的近全长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2 768~17 060 bp,AT含量均大于80%,除了非传粉榕小蜂Philotrypesis tridentata外,其余物种的AT偏斜为负,GC偏斜为正。榕小蜂线粒体基因重排事件很丰富,并且重排情况可能会对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的选择压力分析显示,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ω值均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比非传粉榕小蜂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此外与非传粉榕小蜂相比,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还具有更丰富的基因重排、更高的核苷酸多态性和更高的氨基酸替换率。【结论】传粉榕小蜂比非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更快,这可能与两个群体显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进化史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DNA大片段的拼接效率,通过引入逐次退火的PCR的方法,改良了传统的重叠延伸PCR方法。逐次退火PCR法,一方面延长了重叠区的PCR引物长度;另一方面把原来在1个循环中1个退火温度改成若干个,逐次降低退火温度,适用于Tm值相差比较大的引物;相邻的退火温度之间相差3-6℃。结果显示,通过此种方法成功拼接了ω3(2)和HCT两个大片段;PCR产物电泳条带单一,克隆测序证实序列完全正确,可以直接应用于后续试验。这种改进后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非特异性扩增,提高灵敏度,把这种方法称之为逐次退火重叠延伸PCR。  相似文献   
5.
金小蜂科一新属(膜翅目:小蜂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我国金小蜂科、寡金小蜂亚科的1新属和1新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王仲敏  胡好远  牛黎明  黄大卫 《生态学报》2010,30(14):3858-3864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互利共生是传粉昆虫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的典范。在榕果(榕树的隐头状花序)内,还生活着多种非传粉榕小蜂。这些生活在密闭榕果内由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组成的群落对研究群落生态学有很大价值。然而,对生存在单一榕树的榕果内的所有榕小蜂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特别是缺少相对长期的连续数据。通过野外近3a观察和采样,研究了垂叶榕榕小蜂群落结构和榕小蜂的种群动态。共记录榕小蜂16种;各种榕小蜂根据发生规律可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Philotrypesis sp.1,Philotrypesis sp.4,Philotrypesis sp.5,Sycoscapter sp.1,Walkerella benjamini,Walkerella sp.1,Sycophila sp.2,Sycobia sp.2为常见种;Sycobia sp.1,Acophila sp.1,Sycophila sp.1,Ormyrus sp.1等为偶见种。每种榕小蜂在单果上的数量随季节呈波动变化,季节对榕小蜂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无显著影响。除了传粉榕小蜂外,Sycoscapter sp.1也是优势种类之一。传粉榕小蜂的数量与非传粉榕小蜂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几乎都呈负相关,而与Walkerella sp.1在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Sycobia sp.2与Sycophila sp.2在同一瘿中出现,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但其它非传粉榕小蜂种类在数量上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是造成各种榕小蜂数量波动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真社会性生活方式在隧蜂亚科中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隧蜂的各种生活方式的涵义作了解释。基于文献资料,总结了营真社会性生活方式的种类在隧蜂亚科中的分布格局,旨在为研究昆虫真社会性的起源和进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榕树除了与传粉榕小蜂共生外,它还为许多非传粉榕小蜂提供食物和生境。佩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 Mayr腹部第8~9节背板极度延伸,形似长长的产卵鞘,其后更长的才是真正的产卵鞘。它将产卵针刺入榕果的果壁,产卵于果内。该蜂是对叶榕Ficus hispida L. 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yr)的盗食性寄生蜂。我们利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了佩妃延腹榕小蜂产卵的全过程,详细描述了其产卵行为。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下列行为特点: (1)当雌蜂找到合适的产卵位点时,身体呈倒立状,后足扶持产卵鞘到选定的产卵位点;2)从开始插入产卵针到产卵鞘向后弹出,腹部第8~9节背板延伸部分与产卵鞘之间有两次大幅度的靠拢与分开,第一次靠拢与分开是保证产卵针以最佳的垂直角度插入果内,第二次是使产卵鞘向后弹出,将暴露在外的产卵针顺利地插入果内;3)雌蜂产卵针沿榕果直径方向(最短距离)插入果壁;4)前足与后足比中足发达,与整个产卵过程中支撑身体的行为有关 。  相似文献   
9.
许多专家把DELTA格式和DELTA系统应用于各种生物类群的分类学研究中。随着的更新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DELTA不适用于Internet发布和跨平台操作等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可扩展置标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门新兴的面向Internet的置标语言,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应用XML正好可以弥补DELTA的这一不足。本文着重介绍了XML语言的技术优势,探讨了根据DELTA数据格式,将XML应用于DELTA系统的方法,并以小蜂总科为例给出了相应的XML描述文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凹胸姬小蜂属研究(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国的1新记录属,凹胸姬小蜂Alophomorphella Girault。该属原来只分布在澳大利亚,其分类学位置及其和姬小蜂亚科和其它属的关系并不明确。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它属于狭面姬小蜂属Elachertus Spinol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外部形态学研究,作者发现该属具有下列稳定的性状:1)中胸小盾片上有一条纵沟;2)前胸侧板腹面上有一对对称的斜沟。因此确认该属为姬小蜂科中一个特殊属,它和Elachertus之间没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本文重新描述了A.illustris Girault的雌性,并首次描述了该种的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