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颈鹤在新疆罗布泊和昆仑山分布及种群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俗称"吐尔那",在新疆罕见,主要分布在与西藏和青海接壤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区.作者1985~2010年间在若羌(祁曼塔格、东昆仑山、阿尔金山)、且末(吐拉牧场、车尔臣河流域)、和田(阿克赛钦湖)、墨玉、皮山(喀拉喀什河流域)、叶城(叶尔羌河流域)等地记录到黑颈鹤.采用...  相似文献   
2.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 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 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 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 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 属晨昏活动类型, 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晨昏活动高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动, 双峰从暖季到冷季向中午移动, 按间隔时间长短排序为: 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3)野骆驼日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大小关系为: 夏季 > 秋季 > 春季和冬季, 春季和冬季间差异不显著。(4)野骆驼为核心家域利用类型, 且存在多个核心家域, 一些野骆驼家域分布于沙漠南北两侧, 意味着其具有横跨沙漠的运动能力。(5)野骆驼个体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 性别间家域面积差异不显著。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 从大到小排序为: 夏季(1,256.27 ± 427.45 km2) > 春季(556.90 ± 259.35 km2) > 秋季(396.77 ± 82.31 km2) > 冬季(250.83 ± 99.64 km2)。  相似文献   
3.
袁磊  闻珊珊  杨昆 《生态科学》2019,38(1):218-225
为弄清快速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与城市化建设开发的适宜程度, 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 从影响城市未来空间拓展的角度, 采用特尔菲法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承载、环境承载3方面15个因子,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的权重。同时, 在GIS的支持下, 构建基于状态空间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 对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了定量计算、等级划分、空间分配、综合评价和建设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目前总体上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处于可载状态, 但从街道办行政尺度来看, 研究区10个街道办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又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 其中斗南已属于超载状态, 洛龙和大渔承载力实际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72和0.70, 已接近理想值0.73, 处于满载边缘, 其他7个街道办则均处于可载状态。基于目前的承载力状况, 从未来城市化空间拓展的适宜性角度, 研究区建设适宜性开发空间主要分布于七甸、吴家营和马金铺3个街道办, 其余7个街道办建设适宜性则相对较小, 发展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4.
平心而论,其貌不扬的野双峰驼的确不太惹人喜爱。尤其临近夏季.驼毛脱的半裸.绒毛一块块挂在身上,活像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不止是外貌,在行踪上野双峰驼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浪汉”。为了逃避人类的猎杀,野双峰驼如今只能像流浪汉一样,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上不知疲倦地往返奔波,寻找食物和水源,过着一种“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培肥后土壤对氮素循环的调控功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与后续秸秆还田数量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对黑土旱地农田进行9年培肥处理后,设置了连续3年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年均秸秆产量(7500 kg·hm-2)的100%、67%、33%和0,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培肥土壤(0~10 cm)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通过影响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控制培肥土壤NH4+-N和NO3--N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当秸秆还田量低于67%时,NH4+-N生成速率显著降低,而其消耗速率显著提高,土壤保留NH4+-N的能力下降,而NO3--N生成速率增加,土壤NO3--N固持能力下降,增加NO3--N的积累及淋溶损失风险。对于东北旱地农田,利用秸秆归还进行黑土培肥,需要不低于67%收获量的秸秆持续还田才能维持土壤对氮素的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机陷阱技术的阿尔金山北坡水源地鸟兽物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阿尔金山北坡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2010 - 2012 年,利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对阿尔金山北坡的7 个水源地进行了监测。监测期间共记录到26 个物种,其中兽类11 种,鸟类15 种。记录到野骆驼、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雪豹、猞猁、豺等稀有兽类,胡兀鹫、金雕、高山兀鹫等珍稀猛禽。食草动物中野骆驼是水源地占优势地位的物种,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物种。食肉动物中狼和赤狐为广泛分布的物种。对于荒漠地区动物的调查,基于水源地的红外相机监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为研究社群结构、种间竞争以及不同物种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和分离提供了可能。利用红外相机的水源地监测有助于评估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水源利用的影响,并为荒漠地区水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重症胰腺炎(Severe panreatitis,SP)并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1月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2例SP并发出血患者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采用微钢圈配合明胶海绵栓塞或经导管灌注缩血管药治疗。观察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出血部位及止血效果的价值。结果:通过造影42例患者中28例发现出血征象,出血阳性率为66.7%(28/42),25例通过超选择栓塞以控制出血,初次止血率89.2%(25/28)。6例栓塞后复发出血,再出血率为24.0%(6/25),4例再行栓塞成功,再止血成功率为66.7%,累计止血成功率为82.1%。3例栓塞后反复出血未能控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栓塞后脾脓肿并行脾切除,1例栓塞后肠缺血。结论:DAS不仅可以快速诊断出血部位,还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止血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膝下(Below the Knee, BTK)途径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经BTK途径CDT治疗的38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11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经小隐静脉穿刺途径28例,小隐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穿刺途径2例。行CDT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可回收滤器置入,并于术后2周内取出。36名患者DVT血栓溶解成功(Ⅱ和Ⅲ级)。2名未获得血栓溶解成功的患者,从症状发生到CDT时间均大于10天。对13例患者(左侧10例,右侧3例)进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渗血4例,切开部位麻木5例,没有新发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等主要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1个月-4年),28例患者超过1.5年。2例患者由于未服用华法林而出现反复髂股DVT。随访期间通畅率和PTS率分别为81.6%(31/38)和31.6%(12/38)。结论:采用经BTK途径行CDT治疗混合型DVT是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结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该区周围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手术入路定位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甲醛溶液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8例(16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内镜和显微解剖学观察,并测量尸头表面标志点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结果:1:锁孔位置为取耳后旁4cm以上项线为上点∫形切口3.0cm~4.0cm。暴露星点后在其下方骨孔直径2.0~2.5cm,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2:该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但利用内镜和显微镜暴露范围较广,可达中上斜坡。结论:熟悉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准确到达解剖目标,有助于在显露血管和神经的同时保护脑组织的重要结构,减小创伤,内镜的应用能把手术中的副损伤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