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中气腹对术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腹妇科手术和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患者各20例,18-65岁,体重指数18-30,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1-2级。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丙泊酚(1.5-2 mg/kg)和芬太尼(2-4μg/kg)进行全麻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术中维持Narcotrend指数于40-60。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30 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并分析其变化。结果:与开腹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气腹后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妇科手术中长时间气腹可能引起肝肾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又称为血清素(serotonin)广泛存在于机体多种组织。神经系统内的五羟色胺属于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很多生理功能有关,参与对摄食、性行为、神经内分泌、疼痛感知、学习记忆和情绪、睡眠-觉醒等生理过程的调控。新近基于电生理、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研究方法发现,五羟色胺和睡眠觉醒过程特别是觉醒过程密切相关,在促进觉醒、抑制快动眼睡眠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五羟色胺在睡眠-觉醒周期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TI组,20例)于手术开始时和术后6 h分别给予乌司他丁200,000U,静滴;对照组(CON组,20例)则给予100 mL生理盐水滴注。分别于术前、术后7天(D7)及术后1个月(M1)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术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小时,采静脉血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8和TNF-α。结果:UTI组术后7天及1月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CON(P〈0.05),但POCD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术后24h时UTI组的IL-β显著低于CON组(P〈0.05),而IL-8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TNF-α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术后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蓝斑区(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orexin促麻醉觉醒中作用。方法:应用异氟烷对成年SD大鼠进行麻醉,15分钟后,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注射orexin-A/B(100pmol/0.3μL)及其溶剂saline(0.3μL);orexin I型受体拮抗剂SB334867/II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20μg/0.3μL及其溶剂DMSO(0.3μL),通过观察大鼠翻正反射的消失和恢复时间,研究蓝斑区微注射orexin及其拮抗剂对异氟烷麻醉的诱导和觉醒的影响。结果:蓝斑区(LC)微注射四种试剂或其溶剂均对SD大鼠异氟烷麻醉的诱导时间无明显影响;蓝斑区(LC)微注射orexin-A能缩短SD大鼠异氟烷麻醉觉醒时间(P〈0.001),而微注射orexinI型拮抗剂SB334867能延长觉醒时间(P〈0.001);orexin-B、orexin II型受体拮抗剂TCS-OX2-29对大鼠异氟烷麻醉的觉醒无明显影响。结论:蓝斑区(LC)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介导了orexin的促麻醉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肢端远程缺血预处理(limb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对照组和LRPC预处理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对照组分离颈总动脉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后松线;LRPC组首先暴露双侧股动脉,然后结扎1 min,松开5 min,进行3个循环,最后结扎颈总动脉20min后松线.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形态,MPO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再灌注24 h后,LRPC可明显抑制神经元形态的改变(P<0.05),减少MPO、IL-1β和TNF-α含量,而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结论:LRPC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降低海马组织TNF-o,IL-1β的含量,增加IL-10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损伤合并脓毒血症后大鼠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脊髓组织中锌转运体1(zinc transporter1,ZnT1)的表达规律。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8)、腹主动脉阻断组(I/R组,n=8)、内毒素组(LPS组,n=8)和腹主动脉阻断+内毒素组(I/R+LPS组,n=8)。用HE染色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病理损害,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ZnTl的表达规律。结果:1.病理结果改变:除S组外,I/R组、LPS组、UR+LPS组三组大鼠HE染色切片中均可见脊髓组织损伤,各组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以下规律:S组〈I/R组〈LPS组〈I/R+LPS组。2.免疫组化结果:脊髓损伤组ZnT1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增加(P〈0.05)。结论:1.脊髓缺血损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可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2.腹主动脉阻断合并内毒素攻击所致脊髓损伤早期脊髓组织中ZnT1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脊髓损伤早期脊髓组织中锌稳态平衡进而在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病理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实验结果可为寻找早期脊髓损伤预防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伏隔核微注射orexin-A后,大鼠摄食和活动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250-280g),用脑立体定位仪在伏隔核植入微量注射管。大鼠随机分组,分别微注射乳酸格林液(Ringer’s),orexin-A 100pmol和500pmol。观察微注射后大鼠0-1h,1-2h,2-4h摄食和0-30min,30-60min,60-90min,90-120min活动性变化。结果:Orexin-A微注射后,大鼠0-1h,1-2h摄食量增加;30-60min,60-90min,90-120min的活动性显著增加(P<0.05 vs对照组)。结论:伏隔核是orexin-A刺激大鼠增加摄食量,提高其活动性的作用点。  相似文献   
8.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RI)模型对研究临床上SCIRI至关重要。SCIRI动物模型旨在尽可能模拟临床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SCIRI模型因所用动物和方法不同而不同。目前国内外常用的SCIRI模型实验动物包括兔、大鼠和小鼠。大鼠因其脊髓血供和人类相似、相对廉价、繁殖力强且容易获得常常用于制作脊髓再灌注损伤模型。任何模型均有其优缺点。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对研究SCIRI的发生机制及评估干预手段的效果和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就SCIRI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研究者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目标的动物模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证实抗氧化酶活性上调是肢体远程预处理(remote preconditioning,RPC)诱导兔脊髓缺血耐受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方法:6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远程预处理组、缺血组及RPC 缺血组(对照组n=6,余组n=18)。RPC组行双下肢短暂缺血2次(每次10min,间隔10min);缺血组仅行脊髓缺血模型;RPC 缺血组在远程预处理后1h行脊髓缺血;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于脊髓缺血再灌注后48h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脊髓,作为对照。余三组分别于再灌注后6h、24h及48h评分后取材,各时间点各取6只。所有动物于缺血前、缺血20min、再灌注20min及再灌注6h采动脉血测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于取材后测定脊髓匀浆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再灌注后6h、24h及48h时对照组、远程预处理组及远程预处理 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每个时间点RPC组均高于对照组,RPC 缺血组高于缺血组(P<0.05);其中缺血20min时,缺血组血浆SOD、CAT活性低于对照组,RPC 缺血组低于RPC组(P<0.05);而与缺血前相比,缺血20min时缺血组及RPC 缺血组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再灌注24h和48h时,脊髓匀浆SOD、CAT活性对照组低于RPC组,缺血组低于RPC 缺血组(P<0.01);而MDA含量再灌注24h时对照组高于RPC组,缺血组高于RPC 缺血组(P<0.05)。脊髓匀浆SOD、CAT活性与神经功能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RPC诱导脊髓缺血耐受的机制可能为上调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机体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介导的损伤,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pCaMKⅡ)在异氟烷吸入全身麻醉作用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经侧脑室置管全脑给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control组)和CaMKⅡ抑制剂十四烷酰肉豆蔻酰-钙调蛋白自变性抑制肽(myrAIP)处理组(n=10),给药40min后行异氟烷吸入麻醉(1MAC,30min),监测动物脑电,取脑电波平稳清晰的波段,在异氟烷麻醉30min时间点进行分析,并于异氟烷麻醉30min取脑组织样本进行蛋白定量分析。结果:抑制剂组动物给药30min时脑电抑制波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脑组织pCaMKⅡ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CaMKⅡ抑制剂能明显改变异氟烷全麻过程中大鼠的脑电变化及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pCaMKⅡα参与了异氟烷全身麻醉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