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CS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紫移;CS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CS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6.92×106(298 K),5.01×106(308 K),3.31×106(318 K),CS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CS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是一种外来草本植物,已逸为野生,扩展迅速,对本地草本植物构成一定的影响。其扩展能力与其生长和繁殖特点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坚尼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植株较高大,生长迅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花期长,单丛坚尼草从始穗到终穗,花期可长达6~7个月;同一穗的果实熟期不同,而且边熟边脱落,从抽穗的5~7d起开始有果实脱落,脱落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以抽穗2~3周为脱落高峰;不同时间成熟的果实,种子萌发率也不同,7月份成熟的果实比9月份成熟的果实萌发率高。同一穗中,以抽穗后2~3周(果实脱落的高峰期)成熟的果实萌发率较高。果实成熟后,不能立即萌发,储存1~6个月,种子萌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贵州猴耳天坑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苔藓在地下森林中的多样性特征,采用梯度划分法,对贵州猴耳天坑(深度280 m,坑口直径300 m)地下森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猴耳天坑地下森林共有苔藓植物71种,包含5种不同生长基质苔藓,其中树附生苔藓物种最为丰富有41种,其余基质苔藓物种数量依次为:土附生>石面生>腐木生>叶附生。(2)地下森林苔藓生活型共计10种,喜阴暗潮湿环境的生活型种类达88%,而适应于强光干旱环境的生活型种类仅12%。(3)对地下森林不同梯度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坡中最高(8.461 7),依次是坡底(7.502 0)和坡顶(6.978 5),而苔藓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依次为:坡顶(0.945 4)>坡底(0.907 2)>坡中(0.844 5)。(4)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地下森林不同梯度群落间的相异性都介于(0.75~1.00)之间,底部与顶部的相异系数高达0.960 8。(5)地下森林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热条件,不仅各个梯度群落间异质性较高,而且各个群落间相异性也都较高,结构分异明显,生境复杂。(6)RDA分析表明,光照、湿度和温度是影响天坑地下森林苔藓物种分布的主要因子,其中光照度影响最大。(7)坑内与坑外物种多样性的对比研究表明,天坑地下森林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高,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物种的天然避难所。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工林地土壤干燥化正在日益严重的威胁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在黄土高原3个植被类型区广泛观测苹果、刺槐、油松、辽东栎、狼牙刺、沙棘和柠条等23种不同立地和树龄林地深层土壤湿度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林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和土壤干燥化强度,定量评价了各类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3种林地0~1000 cm土层土壤湿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依次为10.84%、1409.8 mm和446.6 mm,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各类林地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超过500 mm,每年多消耗土壤水分36.8 mm.林地土壤水分过耗量和耗水速度以中部半干旱森林草原区最高,南部半湿润森林区相对较低.林地土壤干燥化速度为:柠条和狼牙刺林地>油松林地>刺槐和沙棘林地>苹果园地和辽东栎林地;(2)除林龄较短的苹果、沙棘和柠条林地外,各类林地在300 cm以下深层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土壤稳定湿度值,林地深层土壤湿度表现为阳坡低于阴坡、坡地低于平地,最大耗水深度接近或超过1000 cm.随林龄增长,林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3)23种林地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为51.6%,达到中度(偏重)干燥化强度,林地土壤干层厚度达到或超过800 cm,随着降水量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偏旱区趋势性减少,林地土壤干燥化强度趋于强化,土壤干层厚度趋于增加.土壤干燥化强度和土壤干层厚度表现为:油松、辽东栎、狼牙刺和柠条林地>刺槐林地>苹果和沙棘林地.  相似文献   
5.
体外抑菌法研究了六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的抑菌活性,并对壳聚糖的抑菌机理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Fe(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壳聚糖Fe(Ⅲ)配合物,利用IR、UV、和TG-DTA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及壳聚糖铁(Ⅲ)配合物对常见的两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水溶性的壳聚糖在配合前后,其结构表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壳聚糖铁(Ⅲ)配合物的抑菌性能比水溶性壳聚糖本身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中胺基对其抑菌性能的影响及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壳聚糖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的抑菌活性。利用壳聚糖的席夫碱反应,对壳聚糖的胺基进行保护后,研究了壳聚糖中胺基对其抑菌性能的影响。同时,运用紫外吸收光谱和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与DNA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s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对E.coli和St.aureus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活性与其胺基有关;壳聚糖能与细胞内带负电的核酸结合,使细胞正常DNA复制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抑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模型验证和数据库组建基础上,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长武、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20~30年内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10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和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武、固原和海原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模拟值随降水量变化而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8.81、3.83和2.48t.hm-2;长武、固原和海原苜蓿草地10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模拟初期,4~8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此后,随降水量变化长期在较低水平上波动;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草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加厚,长武、固原和海原土壤干层分布深度达到10m所需时间依次为6、6和4年,此后苜蓿草地降水渗深以下土层长期维持较为稳定的干燥化状态;苜蓿草地水分持续利用的合理年限为半湿润区8~10年,半干旱区6~8年,半干旱偏旱区4~6年.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羧甲基化壳聚糖季铵盐(CMCQ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CMCQA对BSA内源性荧光猝灭机制属于CMCQA和BSA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在室温下,二者的结合常数为2.45×104 L/mol,结合位点数为1.04.二者主要靠静电引力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到乳熟末期,对品种间冠层温度进行比较,并对冠层温度与旗叶源活性指标(丙二醛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茎有效绿叶数、顶三叶绿叶面积比率)和库活性指标(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冠层温度在各生育时期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差异程度越来越大;从乳熟初期到乳熟末期,冠层温度与各源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均有增加的趋势,并在乳熟后期和末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温度与各库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在乳熟末期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小麦籽粒灌浆期品种间冠层温度差异随生育期推进而愈加显著,冠层温度与源库活性的关系以乳熟后期和末期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