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西北部的纯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分解试验,探讨了氮负荷增强对芦苇残体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个氮负荷水平,即NL0(无氮负荷处理,0 g N m-2 a-1)、NL1(低氮负荷处理,12.5 g N m-2 a-1)、NL2(中氮负荷处理,25.0 g N m-2 a-1)和NL3(高氮负荷处理,75.0 g N m-2 a-1)。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的分解速率整体表现为NL2(0.00284 d-1)>NL1(0.00263 d-1)>NL0(0.00257 d-1)>NL3(0.00250 d-1),低氮和中氮负荷总体促进了残体分解,而高氮负荷抑制了残体分解,原因主要与不同处理下残体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及pH的明显改变有关。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中的全碳(TC)含量在分解期间均呈不同波动变化特征;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在分解初期(0-30 d)骤然降低,之后则呈不同波动变化,其中TN含量呈波动上升变化,而TP含量呈小幅波动变化。残留率是影响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分解期间碳(C)、氮(N)和磷(P)净释放的共性因素,而氮负荷增强导致的残体基质质量(C/N、C/P、N/P)和主要环境因子(pH、电导率(EC))改变影响了其释放强度。研究发现,在氮负荷增强背景下残体养分的累积与释放发生了明显改变,闽江河口氮负荷水平的增加整体将抑制芦苇残体中C、N养分的释放,但其在分解中后期(90-240 d)可能对P养分释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药物基因组学对癌症化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并利用这些遗传信息来预测药物的疗效、毒性和安全性。绝大多数的癌症化疗药物在治疗效果及正常组织毒性上的个体差异一直广为关注。不仅诸多临床因素(如年龄、性别、饮食、药物相互作用等)与药物反应和治疗效果有关,而且药物分布(转运和代谢)和药物靶标的遗传变异同样可导致癌症治疗上的差异。本篇综述主要讨论当前和将来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癌症治疗和抗癌药物研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Q开关激光爆破术对豚鼠黑素细胞的影响及照射周边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皮肤色素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Q开关-YAG激光分别照射豚鼠黑色毛区及棕色毛区(波长分别用1064nm和530nm,光斑直径2mm),实验动物20只,随机分四组,分别于照射后间隔7d、10d、14d取材,照射前取材作对照,10%甲醛固定,冰冻切片,分别用HE和DOPA反应显示黑素细胞。结果照射后皮肤黑色素颗粒逐渐减少至消失,照射后30d黑毛区与棕毛区肉眼见照射区皮肤变白,毛也变白,HE染色皮肤、毛囊及毛未见黑色素颗粒,DOPA反应表皮黑色素细胞、毛囊和毛均呈阴性反应,部分豚鼠棕毛区毛及毛囊见黄色色素颗粒。结论波长1064nm和532nm Q-YAG激光对豚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颗粒的破坏效果显著;但对棕色色素清除效果较差。波长1064nm Q-YAG激光对豚鼠皮肤黑色素消减与照射次数有关,与照射间隔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对苜蓿幼苗存活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秋眠级为2级至9级的11个苜蓿品种,每品种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个处理组,研究低温胁迫和苜蓿品种对幼苗存活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和苜蓿品种对幼苗存活率、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均极显著,而且二者对它们的互作效应也极显著。子叶期幼苗在-7.5℃下处理12 h,存活率仅为3.26%。幼苗在-5℃下处理12 h,存活率为54.73%,但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质膜相对透性和根系活力极显著提高;每天把幼苗置于-5℃下2 h至3 h锻炼7天,幼苗存活率可提高到95%以上,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根系活力和质膜相对透性均极显著提高。结果表明:4级至9级品种的存活率极显著低于2级至3级的品种;6级至9级品种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质膜相对透性极著显低于2级至3级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植物-内生细菌的生态关系研究, 以及植物内生细菌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微生物学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从对叶榕果实中分离到内生细菌54株, 通过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共有16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对16株代表菌株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16个菌株都找到了与其相似性最高的菌株, 相似性达到95%?100%。其中6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属, 为对叶榕果实内生细菌优势菌属; 3株为Staphylococcus属, 2株为Pseudomonas属, 1株为Serrata属, 1株为非培养细菌的同源菌, 1株为Kocuria属, 1株为Delftia属, 还有1株为Acinetobacter属。【结论】这16株内生菌在系统发育树中明显聚为两大支; 在参与抑菌试验的14株内生菌中, 有13株对受试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芽孢菌属的Swx15和不动杆菌属的Swx25菌株, 抑菌作用较强, 且有较广的抑菌谱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生物转化法制备海藻多糖,并筛选得到生物转化海藻多糖抗氧化能力最佳的菌株。[方法]采用复合酶解和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以ABTS自由基清除率检测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菌株生物转化后的海藻多糖进行比较,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微生物转化前后海藻多糖的变化。[结果]复合酶解后的水溶性海藻提取物经单一真菌菌株、单一细菌菌株、混合菌株发酵后,检测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经植物乳杆菌酵母菌混合菌株发酵后,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高达87. 5%。[结论]植物乳杆菌、酵母菌复合菌株转化后的海藻多糖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与转化前海藻多糖相比清除率提高51. 2%,HPLC检测发现,其海藻多糖的成分增加,其保留时间为6. 186、8. 014、9. 365 min。  相似文献   
8.
斜方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斜方肌、菱形肌的解剖学研究,了解其血供特点,为临床应用该肌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界成年男尸30具、60侧,观察和测量斜方肌、菱形肌的血供来源、经行及分支分布。临床应用该组织瓣5例。结果:斜方肌接受双重血供,其上3/5至2/3接受颈横动脉血供,下2/5至1/3和菱形肌主要接受肩胛背动脉血供。用低位斜方肌和菱形肌皮瓣修复头颈、颌面部组织缺损5例,均获满意效果。结论:斜方肌、菱形肌的血供可靠,血管分支分布较恒定,血管蒂长,是修复颅枕部、项部、侧颅底、颅颌颈组织缺损理想的肌皮瓣。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由于现有的免疫接种和抗病毒疗法的局限性,开发安全、广谱、廉价的新型抗病毒制剂极为迫切。益生菌是摄入后能对机体产生多种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其抗病毒作用及潜在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益生菌通过促进肠道细胞的紧密连接和产生有利物质来维护机体黏膜屏障;与病毒竞争结合靶点或直接捕获并抑杀病毒;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分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代谢产物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益生菌的抗病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燃烧剩余物是火烧迹地土壤表面必然存在的残留物,可以通过降水过程以及地表径流释放其所含有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至土壤生态系统,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对火后生态系统恢复过程造成影响。但不同火行为下,相同的可燃物所产生的燃烧剩余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为了认知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二者对火烧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潜在影响,探究了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坡度和含水率为火行为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森林可燃物床层地表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室内模拟燃烧实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了火环境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和火行为的影响,用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探究了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上坡火实验组的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含量明显高于下坡火实验组(P<0.01);5°实验组中,燃烧剩余物的水溶性碳含量随着可燃物预设含水率的升高而升高(P<0.05)。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火行为与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关系密切,火焰宽度是影响燃烧剩余物水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