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疟所引起的严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疟疾宿主体内免疫应答紊乱是引起脑疟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在疟疾流行区,疟疾患者常常伴有蠕虫感染,但感染虫株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感染途径不同均会影响感染结局。为探讨前炎症免疫应答在混合感染中的作用地位,采用日本血吸虫和ECM模型来探讨相关免疫机制。通过建立混合感染模型,监测原虫血症水平和宿主生存期;FACS检测脾脏中DC亚群、巨噬细胞、Treg以及相关功能分子CD86、TLR4、TLR9的表达水平;ELISA和Griess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NF-α、IFN-γ和NO的分泌水平。日本血吸虫感染增加ECM小鼠体重,降低原虫血症,延长小鼠生存期。混合感染抑制ECM模型小鼠脾脏DC亚群和巨噬细胞的数量,TLR9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ELISA和Griess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显著降低ECM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NO的表达水平,同时增加Treg的数量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会通过抑制前炎症免疫应答来缓解ECM的发生,从而延长宿主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构建结核杆菌抗原85A(AgS5A)的真核表达重组体,转染L929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从质粒V1 Jns.tPA—Ag85A中经PCR扩增出Ag85A基因,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eDNA3.1/myc—HisA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脂质体转染法转染L929细胞,通过G418选择培养,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Ag85A的表达。成功构建pcDNA3.1/mye—HisA—Ag85A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L929细胞,成功表达了目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Ag85ADNA疫苗对结核杆菌的免疫防护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预防性给予维生素D(Vitamin D,VD)治疗,研究VD对实验性脑疟(ECM)模型鼠感染结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进一步阐明VD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P.b ANKA感染的C57BL/6小鼠建立ECM模型,通过ELISA和Griess法检测了预防给予VD对实验组小鼠脾上清和血清中前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NO)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并检测了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显示,VD处理能够显著延长宿主生存期,同时显著降低血清和脾上清中的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提升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进而抑制脑疟发生。结果表明,预防性给予VD治疗可以通过抑制宿主前炎症免疫应答以防止脑疟发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苯肼(Phenylhydrazine,PHZ)对实验性脑疟模型DC亚群及功能的影响。采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脑疟模型,并在感染前第5天和感染第0天进行苯肼处理。动态监测小鼠网织红细胞数量、原虫血症和生存期;采用FACS检测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小鼠脾脏中DC亚群(m DCs和p DCs)及相关功能分子(CD86、MHC II和IL-2)的变化水平。结果显示,PHZ处理能显著升高血液中网织红细胞比例,同时会升高小鼠原虫血症水平,缩短生存期;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PHZ处理能促进Pb ANKA感染小鼠m DCs和p DCs的增殖分化,并能增强MHC II类分子和胞内IL-12的表达水平。PHZ引起的贫血能促进DCs的分化,同时促进功能分子的表达升高来启动适应型免疫应答,促进脑疟发生。  相似文献   
5.
明确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蛋白的基因特点。收集中缅边境地区88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血样滤纸片;试剂盒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gDNA);PCR和测序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PfAMA1基因的Domain I(DI)区域的多态性。成功扩增88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AMA1胞外段DI区域基因,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比较,检测出31个分离位点,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94。其中c1特别是c1L区域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区域。同时,分子进化分析显示,DI区域及其中的c1和c1L区域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阳性选择。研究发现,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基因DI区和其中c1、c1L区域高度多态,提示上述区域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疟疾感染过程中对Th2极化的调控作用,利用Treg细胞消除的致死型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 AS,P.c chabaudi AS)感染鼠疟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在感染后8 d原虫血症达到峰值40.5%,随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18 d小鼠自愈。相比,Treg细胞消除组于感染后10 d,原虫血症水平迅速上升至32%,随后小鼠相继死亡。在感染后8~10 d,Treg细胞消除小鼠脾脏CD4+ CD25+ Foxp3+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血清疟原虫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水平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P.c chabaudi AS感染中CD4+ CD25+ Foxp3+细胞参与调控Th2型免疫应答的极化,进而干预疟原虫清除。  相似文献   
7.
制备脂质体包裹的Ag85A口服DNA疫苗,并观察小鼠口服后所诱生的抗体产生情况。用脂质体包襄重组质粒pcDNA3.1/mye—HisA—Ag85A制备口服DNA疫苗,并用脂质体包裹空质粒pcDNA3.1/myc—HisA作为对照。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生理盐水组、空质粒组和重组质粒DNA疫苗组。分别将生理盐水、空质粒和重组质粒DNA疫苗以灌胃方式投给各组小鼠,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4d,末次免疫后14d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Ag85A特异性抗体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肠组织中分泌型IgA(sIgA)含量。重组质粒组血清中Ag85A特异性抗体滴度为1:160,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血清中均未捡出Ag85A特异性抗体。重组质粒组肠组织中slgA含量(0.3761±0.0456)μg/mL较空质粒组(0.2374±0.0414)μg/mL和生理盐水(0.1993±0.0899)μg/mL组显著增高(P〈0.05),而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未见有意义的变化(P〉0.05)。口服脂质体包裹Ag85ADNA疫苗可诱导外周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肠道黏膜局部sIgA的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于P.y17XL感染前7 d,连续每日给予DBA/2小鼠L-Arg(1.5 g/kg体重)灌胃预处理,动态观察各组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于感染后第0、8和10天分别提取小鼠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BA/2小鼠浆细胞分泌IgG1和IgG2a的水平。与NC组比较,L-Arg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自愈时间提前。感染后8 d和10 d,L-Arg组CD138+B220+IgG1+细胞数量出现有意义的增加,感染后10 d,L-Arg组CD138+B220+IgG2a+细胞数量明显升高。L-Arg处理可诱导DBA/2小鼠建立更加有效的抗体免疫应答,明显加速DBA/2感染小鼠清除疟原虫。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蒜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感染BALB/c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P.y 17XL感染后第0~2天每日口服给予不同浓度大蒜素(3 mg/kg或9 mg/kg)处理;动态监测各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期;感染后第0天、第3天和第5天无菌提取小鼠脾细胞,FACS检测小鼠活化T细胞(CD4~+CD69~+)、凋亡CD4~+T细胞(7AAD~-Annexin V~+)数量变化;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大蒜素处理组能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延长生存期。大蒜素处理能提高感染小鼠活化T细胞的数量,降低凋亡T细胞数量,并能提高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大蒜素能在感染早期促使宿主建立有效的Th1免疫应答,从而抑制红内期P.y 17XL疟原虫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异种/同种异株疟原虫治愈后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同种/株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经治愈后用P.y17XL再感染。通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后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变化,发现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几乎不出现原虫血症,其余异种疟原虫感染治愈组小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虫血症发生时相延迟和水平降低,部分生存率有所延长;不同虫种/株感染治愈后P.y17XL再感染的小鼠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y17XL初次感染的小鼠;P.v、P.y17XNL感染治愈小鼠血清中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以IgG1亚类升高为主。表明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保护性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