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0篇
  129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非转基因银河杨(Populus alba×Populus hopeiensis)为对照,对抗虫转基因银河杨抗虫基因Cry3A的稳定性,转基因银河杨的物候期、生长状况和抗虫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Cry3A基因整合稳定,在根、茎、叶中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不同组织中Bt蛋白水平差异显著,茎中Bt蛋白水平最高。抗虫转基因银河杨的物候期、生长状况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表现出显著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2.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记录牛群大小、群内个体的性别、年龄、雄性的社会状态,即是单独活动还是在繁殖群中;社会状态的变动,即每只是进入还是离开繁殖群;羚牛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入群的独牛与群内其它雄牛之间的行为、与群内雌牛之间的行为。同时用摄像机辅助记录羚牛在群内的行为,并根据图像资料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期间累计对277 头次雄性羚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到241次繁殖行为。虽然6月初至8月下旬都可以见到羚牛的繁殖活动,但80% 以上的繁殖行为发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其中以6月21 ~ 30日间的繁殖活动最多(105 次)。繁殖季节中雄性羚牛有两种社会状态,即在繁殖群中和单独活动(即独牛)。研究期间累计的独牛比例占成年雄性的30. 32%,其中72. 62%的独牛出现在6月10 日至7 月10 日。6 月21 ~ 30 日间独牛比例最高,占成年雄性个体的50. 67%。雄牛进出繁殖群的现象比较常见,独牛的比例与繁殖行为正相关。繁殖高峰期后,单独活动的雄牛数量迅速减少。雄牛的社会状态会随着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发生改变,独牛在不同繁殖群之间移动寻求更多的交配机会。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独牛是繁殖争斗失败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经10℃低温胁迫后,绿豆下胚轴MDA含量以及sOD、POD和CAT活性均极显著(P<0.01)升高,而豌豆下胚轴细胞中sOD活性极显著(P<0.01)上升;绿豆下胚轴细胞内的质体过量积累淀粉粒,豌豆下胚轴内的质体却无此现象,呈现各种形态,其中以哑铃形最为常见;在绿豆和豌豆中均观察到中央大液泡被分割成小液泡,线粒体数量增加、出现聚集现象,且线粒体向质体和内质网靠拢.从上述结果看,10℃低温对绿豆下胚轴细胞产生可逆的损伤,而对豌豆没有显著伤害,还能提高它的耐寒水平.  相似文献   
4.
亮氨酸拉链是蛋白质中一种常见的结构模体,也是最简单的二局界面之一,它由可特异结合DNA的"碱性区"和螺旋盘绕起二聚作用的"拉链区"组成。本文简述其二聚化的特性,探讨了利用其诱导蛋白二聚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害虫。为获得其转录组信息,本研究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TM 2000对麦红吸浆虫成虫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转录组样本数据量为27.88 G,经分析共获得59257个Unigenes,总长度49861164 bp,最短20 bp,最长29282 bp,平均长度841 bp。将Unigenes序列与NR、NT、Swiss-Prot、KEGG、GO和KOG数据库进行比对(e≤10-10),共获得95029个结果。通过GO功能分类,共有19584个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等3大类50个功能组中找到对应。与KO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有11279个麦红吸浆虫Unigenes被注释,按功能大致可分为26类。通过KEGG pathways分析,共有9110个麦红吸浆虫Unigenes被注释,分别归属于细胞进程、环境信息进程、遗传信息进程、新陈代谢和有机体系统5大类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细胞生长与死亡、细胞运动、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等32类代谢途径。CDS预测发现30088条序列可被编码,占全部基因的50.78%。SSR位点查找发现,在59257个Unigenes中共找到36323个SSR位点,发生率为61.30%。本研究获得的巨大的麦红吸浆虫转录组信息,为麦红吸浆虫的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6.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劝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95.4%,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1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直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茎)叶,而不是以舌卷食,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彩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能截获、竞争与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两种水分处理以及施氮(亩施纯氮7.5 kg)和不施氮两种氮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中后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处理间作作物的光能截获率显著高于水分亏缺处理;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光能截获率略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截获率则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从播后第64天到成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提高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但却降低了间作大豆的光能竞争比。从播后第73天到成熟,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而大豆的光能竞争比在两个氮肥处理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LUE)为3.87 g/MJ,略高于不施氮处理(3.81 g/MJ);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LUE(3.86 g/MJ)比不施氮处理(3.72 g/MJ)高3.6%。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1.62 g/MJ)比不施氮处理(1.57 g/MJ)高3.2%;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为1.55 g/MJ,与不施氮处理(1.54 g/MJ)基本相同,表明与氮肥处理相比,水分状况对大豆LUE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tRNATrp的氨基酸接受茎中除两对半碱基以外的特异性元件,设计并完成了4种水稻线粒体tRNATrp向枯草杆菌tRNATrp的突变体 (MPB0, G1A和U5G/A68C;MPB1,C2G/G71C;MPB2,C4G/G69C;MPB3,C2G/G71C和C4G/G69C),体外转录并用枯草杆菌和人这两种不同种属来源的色氨酰 tRNA 合成酶(TrpRS)测定了这些 tRNATrp 分子的氨酰化活力(Kcat/KM).结果表明,这些突变体具有被枯草杆菌TrpRS氨酰化的能力,与野生型水稻线粒体tRNATrp相比,MPB0被枯草杆菌TrpRS氨酰化的活力提高了5倍,MPB1和MPB2被枯草杆菌TrpRS氨酰化的活力分别提高了40和53倍,MPB3则提高了140倍,为野生型枯草杆菌tRNATrp的34%,而人色氨酰 tRNA合成酶氨酰化这4个突变体的活力都很微弱.揭示了水稻线粒体tRNATrp氨基酸接受茎上的2个碱基对C2/G71和C4/G69的突变,对枯草杆菌TrpRS的识别起重要作用,由此推测,接受茎上的2个碱基对C2/G71和C4/G69也是线粒体tRNATrp重要的特异性元件.  相似文献   
9.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夏秋季鸟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10月,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鸟类13目37科81属125种(亚种),鸟类种数分别占秦岭鸟类总种数的36·98%及陕西省鸟类总种数的33·42%。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我国特有鸟类13种;CITES附录Ⅱ鸟类10种。按区系成分划分,东洋种57种,古北种37种,广布种27种。按居留型划分,留鸟89种,夏候鸟32种,冬候鸟2种,旅鸟2种。与陕西佛坪、重庆大巴山等周边保护区相比,米仓山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比较丰富,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并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过渡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蒋月丽  郭予元  武予清  苗进  巩中军  段云  李彤 《昆虫学报》2013,56(12):1397-1403
圆偏振光在地球环境中是很少见的, 来自珠宝金龟甲体壁反射圆偏振光是稀有的自然资源之一。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与其他珠宝金龟甲一样其体壁能够反射左旋圆偏振光。为了解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感知能力, 本研究利用室内行为、 田间诱集与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 ERG)等方法研究了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响应。室内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铜绿丽金龟对左旋圆偏振光与右旋圆偏振光的趋光反应明显低于非偏振光, 避光反应明显大于非偏振光, 且对左旋圆偏振光的趋、 避光反应均大于右旋圆偏振光。田间选择试验结果显示, 铜绿丽金龟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选择明显低于非偏振光, 且右旋大于左旋圆偏振光。电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与非偏振光一样, 均能引发铜绿丽金龟的ERG反应, 且无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体壁能够反射产生左旋圆偏振光, 且能够感知和区分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 说明铜绿丽金龟存在偏振视觉, 具有圆偏振光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