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溪流广泛分布于高寒森林地表, 凋落于其中的林木凋落物的分解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水体流动过程中的冲刷和淋洗作用及其他独特的环境条件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中木质素的降解。该研究采用凋落袋法对比研究了岷江上游高寒森林4种典型且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凋落叶, 即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 在不同生境(林下、溪流和河岸带)下分解过程中木质素残留质量和浓度(质量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经过两年的分解, 发现溪流显著促进了凋落叶中木质素的降解; 同一物种凋落叶在不同生境下木质素残留质量差异显著(p < 0.05), 整体表现为溪流<河岸带<林下; 在凋落叶分解的初期木质素有明显的降解, 其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 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显著(p < 0.05)的差异; 在整个分解过程中, 木质素残留质量总体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此外, 生境类型、分解时期和区域性环境因子(温度、pH值和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能显著影响木质素的降解率。这些结果表明, 传统上认为木质素在凋落叶分解初期相对稳定的观点可能并不准确, 其浓度很可能是先下降后升高, 这也与有关木质素动态的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 在不同分解时期和不同生境下, 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表明区域性环境因子在凋落叶分解和木质素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寒森林溪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森林溪流不仅是区域河流的源头,而且是联系陆地与水域的生态纽带。微生物活动可能成为控制溪流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因子,但其结构与动态过程缺乏必要关注。因此,结合同步温度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GGE技术,在2014年到2015年冻融季节和生长季节关键时期对比研究了川西高寒森林溪流和森林林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高寒森林溪流具有较低的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度;与森林土壤相同,溪流在冻融季节表现出相对生长季节更高的真菌/细菌比,而且从冻融季节到生长季节,溪流微生物丰度动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森林土壤不同的是,溪流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及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生长季节而不是冬季冻融季节,并且溪流中细菌丰度在季节性变化的不同时期具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森林土壤细菌类群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比例相对较高,真菌类群则以格孢菌属(Pleosporales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其他一些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类群为优势;而溪流细菌类群以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为主,真菌类群则以曲霉属和空团菌属(Cenococcum sp.)为主。同时,季节性变化中温度、p H、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可显著影响溪流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组成,这些环境因子在高寒森林溪流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枇杷花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枇杷花总黄酮和三萜化合物的差异,以确定其含量较高的产地及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同一年份不同产地枇杷花中总黄酮和三萜化合物含量有显著差异,龙泉、仁寿、攀枝花及莆田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产地(P<0.01),齐墩果酸以龙泉、仁寿、浦江和莆田四地较高,并显著高于遂宁和内江等地(P<0.05或P≤0.01),熊果酸含量最高的产地为浙江余杭,其含量显著高于遂宁、攀枝花、壁山等地(P<0.01)。同一产地不同年份样品中总黄酮和三萜化合物含量变化较小。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齐墩果酸与纬度、经度有一定相关性,而其它成分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产甾体皂甙华重楼内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var.chinensisFranch)的地下块茎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可能产生甾体皂甙的内生菌(SS01和SS02),薄层层析检测菌株SS01、SS02的发酵产物分别有3条和2条层析带与重楼总皂甙的层析带迁移率相当。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表明SS01和SS02分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细菌。扩增、测序得到SS01和SS02的部分16S rDNA序列,GenBank接收号分别为AY842143和AY842144。用Blastn调出与菌株16SrDNA同源的序列,用Clustal W进行多重序列对比,用软件Phylip按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16SrDNA系统发育树。菌株SS01和SS02分别与Cedecea davisae DSM4568、Paenibacillus daejeonensis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分别为98.9%和97.7%,将它们鉴定为Cedecea davisae SS01和Paenibacillus daejeonensis SS02。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变化过程,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方枝柏)和灌木(高山杜鹃、康定柳)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溪流、河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冬季的分解,4种凋落物在不同生境下各时期的水溶性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性磷含量除林下外在其他生境均显著降低,表现出河流<溪流<河岸带<林下的规律.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和流速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氮含量与正积温呈显著正相关,物种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含量.高山森林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更易随河流和溪流等水体的流动而流失,而水溶性氮受冬季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岳楷  杨万勤  张川  彭艳  黄春萍  吴福忠 《生态学报》2017,37(9):3096-3105
灰分是凋落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直接关系到凋落叶的分解过程及有机组分的动态特征,且可能受生境和分解时期的影响,然而有关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动态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凋落袋法,以岷江上游高寒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寒森林凋落叶在3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林下、溪流、河岸带)分解过程中灰分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灰分量随凋落叶的分解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且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之相反,经过两年的分解,除溪流中康定柳凋落叶灰分浓度略有下降外(-0.99%),林下和河岸带中康定柳凋落叶及其它物种凋落叶中灰分浓度在所有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5.86%—72.15%)。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浓度变异量在不同分解时期存在明显或显著的差异,且受物种和环境因子的调控。这些结果表明,传统上认为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浓度比较稳定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且以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浓度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无灰分质量损失(ash free mass loss)而计算凋落叶质量损失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研究为认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的动态特征及凋落叶质量损失的测定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通川区中药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对科、属组成类型、生活类型、组成特点、药用功效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了解通川区中药材资源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选择双龙镇、盘石镇等共7个镇、3个乡、1个街道社区等区域,由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随机生成41个样地,通过调查样方180个,样方套1 080个,全面掌握通川区中药材资源的分布情况。结果:共完成36个样地调查,统计到通川区药用植物共775种,隶属于154科,533属,其中被子植物719种,蕨类植物44种,裸子植物12种。结论:通川区中药资源丰富,了解通川区中药材资源分布,可为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究并验证盐酸水解步骤在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导致失败的原因,验证取消盐酸水解步骤后,实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提出教材中实验步骤的改进方案。利用卡诺氏固定液对染色质进行固定,采用变量控制法设置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盐酸水解使DNA解聚,残留在细胞质中的盐酸改变了染液的pH。实验证明取消盐酸水解步骤后的实验效果更加理想,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可应用于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9.
非洲菊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植物名称 非洲菊 (Gerberajamesonii) ,又名扶郎花。2 材料类别 黄色和玫瑰红色的花托。3 培养条件 以 1 / 2MS(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减半 )和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基附加 :(1 ) 6 BA1 0mg·L-1(单位下同 ) NAA1 .0 ,(2 ) 6 BA 7 NAA 0 .7,(3) 6 BA 5 NAA0 .5 ,(4) 6 BA 2 NAA 0 .2 ;增殖培养基 :MS 6 BA 0 .1~ 0 .5 NAA 0 .0 1~ 0 .0 5 ;生根培养基 :MS。上述培养基均为固体培养基 ,3%蔗糖、0 .4%琼脂粉 ,pH 5 .8,培养温度(2 5± 2 )℃ ,光照 1 2~ 1 4h·d…  相似文献   
10.
两株高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腐烂枯叶及附近土壤筛选分离得到2株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经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CT1(Bacillus licheniformis CT1)和枯草芽孢杆菌CM2(Bacillus subtilis CM2)。经摇瓶发酵,测定其CMCase、FPA酶活力,结果表明CT1和CM2在液体摇瓶培养4 d后的CMC酶活最大,分别可达163.3 U/mL和167.17 U/mL;CT1摇瓶培养2 d后,FPA酶活达到了211.17 U/mL,CM2摇瓶培养3 d后,FPA酶活为207.83 U/mL。进行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能力影响的试验,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初步分析纤维素酶谱条带,发现菌株对不同来源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及产纤维素酶的种类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