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皂苷类药物普遍分子量比较大,水溶性好,但不易透过细胞膜难以被人体吸收,因此口服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近年来对单体皂苷及总皂苷类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新型的给药系统和新辅料的出现,皂苷类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以单体皂苷或总皂苷活性部位为主药的制剂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 1980-2012 年南京市 8 种常见观赏树木的花期物候资料, 系统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初花、盛花和末花期以及花期等的长期演变规律, 结果发现: 1)在南京市常见观赏植物花序中 , 开花较早的有绿萼梅、杏梅等, 其次为日本樱花和广玉兰等, 而紫薇和喜树开花较晚; 花期最长的是紫薇, 其次为合欢和广玉兰, 日本樱花、绯红晚樱花期则较短;2)南京市观赏植物初花、盛花和末花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积温可能是影响南京市植物花期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并且对春季开花的植物影响要更大一些; 3)利用有效积温可以很好地模拟南京地区观赏植物初花、盛花和末花期 ,以及花期长短等。该研究可有助于系统了解南京地区主要观赏植物花期的演变特征 , 为开展花期预报提供背景资料,为南京园林绿化树种的选取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对台湾海峡西北部平潭岛海域33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底栖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变化较大,所出现的属种类型以玻璃质壳体为主,其次为瓷质壳,胶结壳最少。底栖有孔虫分布受水深、盐度、底质类型、底流和沿岸上升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应用‘PAST’软件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四个组合:组合Ⅰ(Hanzawaia-Pseudorotalia-Bolivina)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20m的深水区,受水深和底流影响明显;组合Ⅱ(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spp.)主要分布于近岸浅水环境;组合Ⅲ(Quinqueloculina-Ammonia annectens-Spiroloculina)主要分布于海湾内高盐度区,推测受到沿岸上升流影响;组合Ⅳ(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annectens)分布于组合Ⅰ与组合Ⅲ之间的局部区域,可能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南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昌市主城区的公园绿地现状图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技术,建立公园绿地空间数据库;利用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计算相应的景观指数.在对现有的南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与方案,并对优化后的景观格局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现有公园绿地的斑块空间分布不均衡,且面积差异较大,尤其在人口密集区,公园绿地斑块数量偏少,有效避灾面积明显偏低;通过大幅度增加斑块数、斑块面积,提高斑块间的连通性,并适当提高景观破碎化指数,可以优化南昌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点-线-面”格局,使空间分布更趋合理,有效增强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防灾避险功能;优化后的公园绿地的斑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大幅度提高,聚集度指数也明显升高,且相应降低了优势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东北铁线莲药材中灵仙新苷(Clematichinenoside AR)含量,研究其动态含量变化和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柱,流动相: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程序,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灵仙新苷以8月下旬到9月中旬的含量最高.结论:东北铁线莲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周洋  王瑞锋  杨孔  刘伟  丁利  黄燕 《四川动物》2019,(2):157-162
横斑锦蛇Euprepiophis perlacea是中国西部特有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极危物种,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本研究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在横斑锦蛇分布区内采集到标本20号,测量其鳞片特征、体长、尾长等形态学性状,结合文献资料中已有的5号标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鳞片特征是有效的分类依据,尤其背鳞(19-19-17行)、左上唇鳞数(7)和右上唇鳞数(7)在所有标本中无任何变化,是鉴定该物种的最重要特征。对尾下鳞、体长、尾长、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共7个形态学性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蛇类中普遍存在的两性异形现象。横斑锦蛇体色靓丽、无毒、性情温和、行动迟缓、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分布区内人口密度高,人为干扰严重,急需加强科学研究、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以保障该物种种群延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UP)患者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中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P)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子宫脱垂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子宫脱垂患者的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进行测定,并与10例对照组组织对比,结合子宫脱垂的临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子宫脱垂患者阴道壁、主韧带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28.0%、32.0%,明显低于对照70.0%、80.0%,Ⅱ度子宫脱垂患者阴道壁、主韧带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度子宫脱垂组(45.45%vs14.29%、50.0%vs17.86%)。结论子宫脱垂患者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组织中神经丝蛋白表达下降,并与脱垂程度相关,提示神经丝蛋白可能在子宫脱垂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云凤  周洋  方芳  郑健  刘洋 《生物磁学》2014,(4):726-730
目的:利用反向滤过重建(filtered back-projecfion,FBP)及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方法评估标准剂量及低剂量对颈椎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40例受检对象行颈椎CT检查,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标准剂量组(SD,120kVp,275mAs)及低剂量组(LD,120kVp,150mAs),随机选择管电流值,所有数据均行FBP及IR重建。测量C3C4及C6C7椎间盘水平椎间盘、脊神经、脊髓、韧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Imagenoise,IN),信噪比(signal—to—noise,SNR)及对比信噪比(contrast—to—noise,CNR)。结果:在测量的各椎间盘水平,迭代重建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要明显高于反向滤过重建方法,并有效的降低了图像噪声。低剂量迭代重建图像与标准剂量反向滤过图像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排除剂量及扫描层面的影响,椎间盘、脊神经及韧带的图像质量,迭代重建评分要明显高于反向滤过重建,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低剂量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与标准剂量反向滤过重建相比无明显差异。软组织及椎体的图像质量,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要低于反向滤过重建方法,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低剂量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与标准剂量反向滤过重建相比无明显差异。整体病例图像质量评分,迭代重建方法要高于反向滤过重建方法,低剂量迭代重建方法要高于标准剂量反向滤过重建方法。结论:应用低剂量扫描方式以及迭代重建方法进行颈椎CT检查可以为I临床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对于椎间盘、脊神经、脊髓显示较好,对于周围软组织以及椎体来说,图像质量相对较差,同时可以降低大约40%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影像学分析,来评价64排增强螺旋CT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平面成像,记录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程度。以病理结果为准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采用双盲法。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与阳性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相关因素有显著诊断意义的是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其敏感性分别为94.7%、87.6%、56.9%,特异性分别为69.3%、51.6%、62.3%。结论:综合分析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表观情况,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政策与农耕:石咀头村40年景观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导向的农业政策驱动下,中国传统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地理空间方法,通过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工具对晋西北一个典型农耕村庄40年来农耕景观变迁进行制图、调查与评价,寻找相应时期农业政策对农耕景观变迁的影响,分析农业政策的利与弊.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多样化种植正逐渐被工业化单一种植的农耕景观格局所代替,这些农耕变迁背后的驱动力在于一系列农业政策是以中国农耕体系的工业现代化为指针的,这些政策的目标是要引领传统农耕体系向"现代化"农业快速转变,但其结果却导致了传统农耕体系的衰落.所研究村庄的传统农耕体系在40年间迅速消失,而正是这一体系维持了当地千百年的食品安全与土地健康.本文建议,未来农业政策的制定者应在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与长期的农业可持续性之间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平衡,这也是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