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常压下强电场辐射对国稻6号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常压下在相同时间下,以不同强度(和在相同强度下,以不同时间)辐射国稻6号种子,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在不同辐射条件下,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及差异.结果:所有强电场辐射的试验组甲基化水平都比未辐射的对照组有所降低,并与辐射的时间和强度有关.细胞DNA全甲基化、半甲基化扩增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比例为:12.89%~13.62%,3.36%~4.63%,随着辐射强度和时间的增加有所降低.结论:说明经强电场辐射的国稻6号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较亲本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强电场能引起表观遗传变异,为研究其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探讨水稻甲基化对水稻生长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
三北地区防护林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三北地区防护林出现的衰退、死亡等问题,探讨了该区林木生长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并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其中,限制三北地区防护林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不足、蒸发量过大,其次为风大且持续日数长;而温度与日照则不是限制三北地区防护林生长的气候因子.基于此,从气候生态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因地制宜合理营造三北地区防护林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晋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相关统计资料,以典型生态脆弱区晋西北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1980、1990、2000及2010年4期土地利用信息,对该区1980—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8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林地面积分别经历了增-减-增和减-增-减的过程,工矿居民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主要流向草地和林地;工矿居民地的增加主要以耕地面积的减少为代价;减少的水域面积转为草地和耕地;未利用地的持续减少则是由于生态工程实施和城市扩张占用所致.2000年之前,研究区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高于后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以工矿居民地、未利用地及林地和草地的变化程度较剧烈.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共同驱动了区域耕地和工矿居民地的演变;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驱动林草面积变化的主要对策因素;干旱化加剧的气候特征是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及林地恢复较慢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肠杆菌表达的rhGM - CSF 工程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探讨了发酵条件对工程菌表达外源蛋白量的影响, 优化了影响发酵的各种条件, 形成了一套工程菌发酵表达外源蛋白的工艺, 并从工业化角度对工程菌的高密度高表达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71个气象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及干旱等级,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干旱发生频率演变趋势及干旱程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干旱频率空间差异较大,呈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经向带状分布特征;大豆全生育期干旱频率以轻旱最高,中旱次之,重旱和特严重干旱频率最低;轻旱及以上干旱频率以播种到分枝阶段最高,分枝到开花阶段次之,开花到成熟阶段最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各地不同,总体而言以播种到分枝期干旱为主向开花到成熟期干旱转变的特点;大豆全生育干旱等级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干旱范围最小、程度最轻,2000年以后重旱及中旱范围增加明显,干旱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对骨科临床实习医师教学培训,探索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实践的能力。方法:在骨科临床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实习前平均成绩将实习医生分为2组,对18名实习医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对另18名实习医生采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过程进行问诊、初步诊断和分析、治疗处理、写病历、查房,骨科实习结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比较。结果:在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问题回答和患者评价项目考核比较,实验组实习医生出科成绩优于对照组;病历书写和病史采集两组没有区别。结论:通过对两组实习医师的临床实践成绩比较,在临床教学实践中,采用基于问题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实习医师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并没有减少趋势,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可能对林木的组织或整个幼树、幼苗产生致命伤害,进而成为林木生长发育,天然或人工更新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取决于林木生长复杂多变的物理环境和树木的耐冻性,前者又受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局地尺度小气候特征的影响。借助于3S技术建立复杂地形下低温和光照的空间分布模型,并结合林木的耐冻性,构建低温霜冻危害评估的概率模型,将有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水平。森林低温霜冻的防御应考虑将物理与生物防霜方法相结合,前者通过建防护林和采取合适的采伐措施,来改善林内地表的辐射平衡;后者则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增强林木的耐冻性。需结合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模型,对各种不同防霜措施的防霜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8.
对159名中国辽宁汉族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共检出42种等位基因,其中以DRB1*09012(12.8%)、*0701(10.7%)、*1501(10.4%) 最为常见,其次为DRB1*1201(7.9%)、*1202(7.5%)、*1101(6.6%)、*0301(5.0%)。并发现辽宁汉族人DRB1等位基因频率与白种人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不同人种有其自己的主要等位基因。同时对本技术在HLA-DRB1分型应用中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HLA-DRB1 alleles of 159 Chinese donors from Liaoning Han popul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a set of 23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directed to various DRB1 alleles. The samples were first amplified and divided into 8 groups by allele/group specific primers. The SSOs enable us to identify 58 different DRB1subtypes. 42 alle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study of this population. Among them, the DRB1*09012(12.8%), *0701(10.7%), *1501(10.4%), *1201(7.9%), *1202(7.5%), *1101(6.6%), *0301(5.0%) are the most frequen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Chinese northern Han population by comparing the gene frequencies in Caucasoid sampl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were principal DRB1 alleles in different races.  相似文献   
9.
刘利民  梁健  宋芳吉  贾静涛 《遗传》1999,21(3):1-24
对159名中国辽宁汉族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共检出42种等位基因,其中以DRB109012(12.8%)、0701(10.7%)、1501(10.4%)最为常见,其次为DRB11201(79%)、1202(75%)、1101(66%)、0301(5.0%)。并发现辽宁汉族人DRB1等位基因频率与白种人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不同人种有其自己的主要等位基因。同时对本技术在HLA-DRB1分型应用中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及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比较研究双歧杆菌1027株及肠致生大肠杆菌(EPEC)对体外肠上皮细胞Lovo细胞株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探讨它们对肠上皮细胞的不同生物学交谈2。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粘附Lovo细胞后,宿主细胞释放LDH远较EPEC粘附的效果低,提示双歧杆菌粘附对主细胞膜通生影响不大,而EEC则可损伤宿主细胞膜而增加其通性。因此,双歧杆菌作为生理性细菌可与肠上皮细胞和谐共生,这与EPEC的粘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