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依据2015年11月(秋)、2016年2月(冬)、5月(春)、8月(夏)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浙江披山海域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和种间竞争系数研究了主要鱼类间的竞争共存关系及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61种,隶属13目29科48属,其中主要鱼类(IRI>100)有19种。绿鳍鱼与丽叶鲹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二者对时间资源利用的同步性最强;孔虾虎鱼与断线舌鳎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和时空生态位重叠值均最高,二者在空间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同时,物种对时空二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披山海域时空二维生态位显著重叠(Qik>0.6)的种对仅占总种对数的5.8%,表明物种时空分布的差异较大,时空生态位重叠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种间竞争系数计测结果与生态位重叠基本一致。冗余分析揭示了主要鱼类与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了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3.
夏季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8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 ~31°30′ N,124°30′ 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得知,在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3种(不包含浮游幼虫),其中以桡足类的种类数为最多,有50种,优势种主要有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长尾类幼虫(Macruran larvae)、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12种。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多,且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0),因此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4.98)。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夏季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在17.13%相似性水平上分为A、B、C三个组群。生物−环境匹配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的丰度除了与表层盐度、硝酸氮和硅酸盐含量有关外,还与镉、铅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 年11 月(秋季)、2016 年5 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源资料, 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样品, 经分析共鉴定出鱼类种类81 种, 隶属于12 目39 科63 属; 春季和秋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0.36 kg·km-2 和98.01 kg·km-2, 尾数密度分别为26.29×103 ind·km-2和33.30 ind·km-2; 两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规律, 都是东部外侧海域高于122.3°E 以西海域; 不同季节优势种种类不同, 春季的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 均为小型低值鱼类; 鱼类春季和秋季总种类数变化较为稳定, 但种类数的季节变化较大, 春季以沿岸浅海附近种类较多, 秋季以调查海域东北部较多; 水深对鱼类资源密度及种类数分布影响明显; ABC 曲线显示, 舟山近岸海域的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的状态。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29°30′-31°30′N,124°3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时,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总丰度及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555.87ind./m3)夏季(270.87ind./m3)秋季(138.39ind./m3)冬季(127.70ind./m3);其水平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中华哲水蚤为广温广盐种,春季数量最大且分布均匀,大部分海域丰度≥100.00ind./m3;夏季丰度急剧下降,主要分布在30°00′N以南海域;秋、冬季丰度较低,无明显高密集区。精致真刺水蚤为热带种,以夏、冬季丰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沿岸水与外海高盐水交汇区和调查海域的南北两端;春、秋季丰度较低且分布均匀。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分别属于暖水种和热带大洋性种,冬、春季丰度都很低,无明显密集区,夏、秋季丰度较大。百陶箭虫主要分布在盐度梯度较大、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的交汇区,肥胖箭虫则主要分布在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交汇区的靠高温高盐水一侧,其分布与外海高温高盐水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暖流指示种。温盐和水系消长变化是影响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春、夏季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MD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该海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11目36科56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种丰度占总丰度的82.9%;夏季共捕获鱼类58种,隶属于11目38科51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aris)和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其丰度占总丰度的60.8%.春、夏两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为3个组.春、夏季出现率大于5.0%的鱼类分别有26种和30种,并且分别相应形成2个和3个组群.  相似文献   
7.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生产者,它是海洋经济鱼虾蟹类的重要基础饵料,是形成优良渔场的重要条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渔场的形成以及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3。    相似文献   
8.
围绕海洋工程项目建设中渔业资源损害补偿这一关键要素至今尚缺乏一致认可的统一标准这一核心问题,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舟山近岸海域(29°20′—31°00′N、121°40′—123°00′E)开展80个站位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和渔民访谈交流等,分别以是否为生产渔场、是否为鱼卵仔稚鱼聚集区以及渔业资源量数量分布状况,赋予不同海域的权重系数,将直接经济损害补偿与渔业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结合起来,提出渔业生态损害补偿标准核算思路,建立了围填海工程项目渔业生态损害的补偿补偿模型,并计算得出不同县(区)、乡镇的渔业生态损害补偿金标准。可在舟山近岸不同海域的渔业生态损害补偿金收缴实践中推广应用,也为建立我国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在浙江披山附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χ2检验、Spearman检验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主要虾蟹类的时空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虾蟹类34种,隶属于14科20属,4个季节均出现的有10种,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主要虾蟹类时间、空间和时空生态位宽度范围分别为0.03~1.34,2.07~3.63和0.08~4.64。生态位宽度聚类分析显示,在90%的相似性水平下,主要虾蟹类可分为窄、中、宽3个生态位宽度种组。此外,披山海域主要虾蟹类时空生态位重叠程度以低等级为主(68.9%的种对Qik值<0.3),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竞争不大。方差比率分析表明,主要虾蟹类总体以正联结性为主,其中11.1%的种对正联结关系显著。JI指数、OI指数和Spearman检验均显示,披山海域主要虾蟹类种间联结性在整体上趋于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表温、底温和表盐是影响披山海域主要虾蟹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对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28°30′ N,121°00′-126°00′ E)海域蟹类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蟹类49种,隶属于12科30属;春、秋季,调查海域蟹类种数呈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夏季各站位的蟹类种数分布较均匀,冬季该海域南北地区蟹类种数的差异较小,但调查海域外侧站位的种数较多;调查海域蟹类的优势种为13种,主要包括:双斑蟳、卷折馒头蟹、武士蟳、细点圆趾蟹、长手隆背蟹、光掌蟳和银光梭子蟹等;调查海域夏季的蟹类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他3个季节的差别不大;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资源量为5197.62 g·h-1,夏季(8830.79 g·h-1)﹥春季(4877.50 g·h-1)﹥秋季(4268.30 g·h-1)﹥冬季(2813.87 g·h-1).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