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 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表观遗传学的实质是非DNA突变引起可继承表型变化的遗传现象.表观基因组学是在基因组水平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科学.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是以药用植物和药用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组学"相关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修饰调控中草药次生代谢、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中草药活性成分对生物体表观调控的药理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将为解析环境因子在中药材道地性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药理新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比较表观遗传学是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并展望了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相关成果在阐明中药材道地性的生物学实质以及中药药理新机制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非分泌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胞质M-CS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胞内稳定表达M-CSF的HeLa细胞系,以空载体(pCMV/myc/cyto)转染HeLa细胞和未转染HeLa细胞作为对照,MTT法及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实验分析M-CS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RT-PCR观察胞内M-CSF对G1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CSF的HeLa细胞倍增时间明显缩短、增殖能力显著增强,M-CSF的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转染M-CSF的HeLa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随着反义寡核苷酸浓度的增高而增强,转染M-CSF 的HeLa细胞的cyclinD1/D3和CDK2/6 mRNA表达显著升高(P < 0.05).提示:M-CSF可上调cyclinD1/D3和CDK2/6的mRNA表达,促进HeLa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缺乏成熟的药用模式生物研究体系已成为阻碍天然药物生物合成研究发展的重要瓶颈.灵芝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药用生物之一,具有模式生物的鲜明特征:世代短、子代多、基因组小、培养条件简单、可进行遗传转化、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等.灵芝多元化的次生代谢途径使其成为研究天然药物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理想模式生物.近期,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完成为灵芝成为模式生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药用模式真菌,灵芝将在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药用真菌发育生物学及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推广灵芝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生物将有利于整合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和研究策略,进而深入阐明次生代谢研究领域中具有普遍性的机制和规律,为建设高效可控的天然药物合成平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产莪术细胞悬浮系培养的条件及前体物质添加对挥发油合成的调控.结果表明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是建立高产细胞悬浮系的最佳供试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成分是MS培养基添加葡萄糖与蔗糖各15-30g/L(11),氮源为NH+4和NO-3,比例为13,总量为80mmol/L;激素组合为6-BA 3.0-5.0 mg/L、2,4-D 1.0 mg/L;光下培养10-15天再转入优化条件下的暗培养,可形成稳定的高产细胞悬浮系;其细胞周期中的最大细胞生长量及挥发油含量分别是248g/L和2.28%;前体物质泛酸钙、乙酸铵、乙酸钾的添加均可有效提高培养细胞合成挥发油的百分含量,其中乙酸铵最有效,在指数生长中期添加0.5mmol/L乙酸铵,挥发油的最高含量可达3.11%,产量为8.27g/L,分别是添加前的1.25倍及1.2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高产莪术细胞悬浮系培养的条件及前体物质添加对挥发油合成的调控。结果表明: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是建立高产细胞悬浮系的最佳供试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成分是MS培养基添加葡萄糖与蔗糖各15—30g/L(1:1),氮源为NH4^ 和NO3^-,比例为1:3,总量为80mmol/L;激素组合为6-BA3.0—5.0mg/L、2,4-D1.0mg/L;光下培养10—15天再转入优化条件下的暗培养,可形成稳定的高产细胞悬浮系;其细胞周期中的最大细胞生长量及挥发油含量分别是248g/L和2.28%;前体物质泛酸钙、乙酸铵、乙酸钾的添加均可有效提高培养细胞合成挥发油的百分含量,其中乙酸铵最有效,在指数生长中期添加0.5mmol/L乙酸铵,挥发油的最高含量可达3.11%,产量为8.27g/L,分别是添加前的1.25倍及1.2倍。  相似文献   
7.
荷花玉兰是重要的药用、观赏及园林绿化植物.应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荷花玉兰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并与近缘物种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荷花玉兰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9623bp,两个反向互补重复区(IRs)长26563bp,被分隔的大单拷贝区(LSC)和小单拷贝区(SSC)长度分别为87757和18740bp.成功注释129个叶绿体基因,其中18个基因含有内含子.基因的种类、数目以及GC含量等与其他木兰科物种相类似.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218个SSR位点,大多位点富含A-T,具有碱基偏好性.木兰科物种的重复基序类型和丰度相对保守,有利于开发叶绿体基因组载体.木兰亚纲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及IR区边界的变化与ycf1的长度密切相关.采用30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66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木兰属在被子植物中的进化位置进行了探讨.荷花玉兰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和结构解析对优良品种培育、叶绿体基因组工程、木兰科物种分子标记开发及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类似于原核生物的操纵子,在真核生物(如酵母、真菌、昆虫等)基因组中也出现了彼此功能相关的非同源基因成簇存在的现象。这些基因形成基因簇,可参与多种次生代谢途径。近年来,植物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基因簇,它们已成为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植物中已鉴定的次生代谢基因簇。这些基因簇存在于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 Heynh.)、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等植物的基因组中,分别参与合成苯并噁唑嗪酮类、萜类和生物碱类等次生代谢产物。本文通过解析这些基因簇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对其特征进行总结,探讨了基因簇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对植物次生代谢基因簇在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学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收集胚胎标本共24例(经临床证实孕妇无心血管疾病),用透射电镜观察各胎龄心脏各部位心肌纤维中心特殊颗粒(ASG)分布及含量变化,同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心脏各部位心肌纤维内心钠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胚第5周时,心肌纤维便有ASG出现,随着胎龄的增长,心房与心耳的颗粒数量逐渐增多。而心室的颗粒数量却逐渐减少,在同一胎龄,心房内的颗粒数量多于心室,心耳ASG多于心房,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胚第7周时,心房与心耳内可出现心钠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的心肌细胞,其阳性反应的变化规律与ASG的变化规律一致。心室中未发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二烯丙基三硫(diallyl trisulfide,DATS)对多种肿瘤有抗癌作用,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探讨DATS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用丫啶橙/溴化乙锭(AO/EB)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在显微镜下计数凋亡细胞数.JC-1荧光染色观察线粒体膜电势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色素c蛋白分布,ELISA法检测caspase-3活性. 结果显示,DATS诱导HepG2细胞凋亡,用 50 μmol/L 与100 μmol/L DATS处理48 h,细胞凋亡率分别达到60.33%和93.67%,并引起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势降低.Western blot显示,DATS能诱导胞浆细胞色素c增加,与此同时,线粒体细胞色素c减少,诱导HepG2细胞caspase-3活化.提示:DATS可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势,促进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膜释放到胞浆中,激活caspase-3途径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