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刀鲚和凤鲚的分子鉴定及其在仔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凤鲚则形成另一个分支。对长江口沿岸区域的鲚属仔鱼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仔鱼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在0.1%—0.5%之间,而与凤鲚的遗传距离为8.3%—8.8%。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聚为一类,而与凤鲚分开,表明分析的仔鱼样品不包括凤鲚个体。由于长江口一般没有短颌鲚分布,这些仔鱼应该都是长颌鲚。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核桃SSR反应体系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优化SSR-PCR反应体系是黑核桃(Juglans nigra L.)SSR基因鉴定和群体遗传等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PCR反应中Mg2+浓度、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浓度、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模板DNA量的组合以及PCR程序组合试验,确定了黑核桃SSR的最佳反应体系,即在10 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含10 ng模板DNA,0.1 mg·mL-1牛血清蛋白(BSA),0.25 mmol·L-1 dNTPs,1.5 mmol·L-1 Mg2+ 1 μL 10X 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液,0.5 U Taq聚合酶,1.0 mmol·L-1单对引物(0.5 mmol·L-13对引物)。SSR-PCR反应扩增程序为:94℃变性3 min;93℃变性15 s,50℃或者53.5℃退火1 min,72℃延伸30 s,32个循环;72℃后延伸10 min,置4℃保存。利用此反应体系对黑核桃进行PCR扩增并电泳检测,其结果清晰、稳定、可靠,适合进一步对黑核桃群体遗传、基因型鉴定和分子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3.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银鱼拖网对洪泽湖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行周年逐月采样, 确定单位水体面积(1 km2)捕捞渔获量, 估算种群生长和死亡相关参数; 利用平衡产量模型评估获得最高单位补充量渔产量时的最适开捕时间, 并设定为优化的管理方案; 构建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er biomass per-recruitment; SBR)模型, 评估洪泽湖银鱼资源在当前和优化管理方案下的捕捞利用状况, 为其资源管理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 大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9.0—182.6 mm和0.10—34.79 g, 世代周期中存在2个快速生长阶段, 即4—6月和8—11月; 最适生长方程为von Bertalanffy方程, Lt=173.35×[1–e–1.972(t–0.092)]; 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8.583/year和3.292/year。太湖新银鱼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0.4—82.7 mm和0.04—3.40 g, 整个世代周期持续生长, 最适生长方程为Logistic方程, Lt=66.82/[1+e–5.386(t–0.124)]; 捕捞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7.006/year和1.146/year。平衡产量模型结果显示, 当大银鱼开捕年龄为0.593 year, 太湖新银鱼开捕年龄为0.420 year时, 即将银鱼开捕时间由现行的8月9日, 推迟20d, 并取消现行的5月一周捕捞, 可以获得最大总渔产量。SBR模型评估结果显示, 在当前管理模式下, 大银鱼SBR残存量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20.23%, 优化管理方式后可达到36.72%, 能有效缓解大银鱼的捕捞压力; 在优化管理方式后, 大湖新银鱼的SBR残存量从现行管理方式下相当于未开发状态的7.50%, 提升至12.86%, 但仍低于20%。  相似文献   
4.
韩小美  黄则月  程飞  杨梅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0):3365-3375
以望天树纯林(WC)、望天树×降香黄檀(WJ)和望天树×尾巨桉(W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林分中望天树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并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甲酯法研究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不同混交树种对望天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 3种林分望天树根际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及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WA显著高于WC和WJ,而WC和WJ差异不显著;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含量表现为WA和WJ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WC;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WJ>WA>WC,林分间差异显著。3种林分望天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及6类碳源底物利用情况均表现为WA>WJ>WC;主成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酚酸类化合物是望天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3种林分望天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总PLFA及细菌、真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均表现为WA>WJ>WC。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微生物特征(即代谢活性、功能多样性指数及PLFA含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特征分析来看,3种林分中望天树×尾巨桉是最有利于改善望天树幼树期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可利用养分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5.
程飞  叶卫  叶富良 《动物学研究》2007,28(2):119-125
利用鲤科鱼类微卫星引物在鲮鱼中进行扩增,结果在24对引物中,13对引物能成功扩增,且在鲮鱼中的扩增产物表现稳定,其中11对有较高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在2—7个之间,扩增的条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随后利用筛选的微卫星座位对鲮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鲮鱼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5.2个;观测杂合度在0.25与0.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o)是0.61±0.2,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8±0.09;群体座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2±0.1。相比之下,养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都低于野生群体,分别是0.59±0.2、0.75±0.1。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774、遗传距离为0.2518。研究表明:用其他鱼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鲮鱼遗传分析的微卫星座位。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记录鱼类261种;同时,该江段也是我国特有鱼类最为集中的江段,分布特有鱼类112种[1]。这一江段水流湍急,滩潭交错,流态复杂多样。很多鱼类在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与该江段特殊的栖息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化[2]。目前长江上游金沙江江段在建的水电站至少有两座(向家坝、洛溪渡),规划建设的还有十余座[3]。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将极大地改变上游水文环境,对上游鱼类(特别是特有鱼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2003年开始蓄水后,随着库区水体水文生态与水动力学特征、生境结构和水体生产力等的改变,鱼类群落亦随之演替[1,2].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种群爆发是近期库区鱼类群落演替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鲮鱼的微卫星位点筛选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飞  叶卫  叶富良 《动物学研究》2007,28(2):119-125
利用鲤科鱼类微卫星引物在鲮鱼中进行扩增,结果在24对引物中,13对引物能成功扩增,且在鲮鱼中的扩增产物表现稳定,其中11对有较高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在2—7个之间,扩增的条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随后利用筛选的微卫星座位对鲮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鲮鱼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5.2个;观测杂合度在0.25与0.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o)是0.61±0.2 ,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8±0.09 ;群体座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2±0.1。相比之下,养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都低于野生群体,分别是0.59±0.2、0.75±0.1。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774、遗传距离为0.2518。研究表明用其他鱼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鲮鱼遗传分析的微卫星座位。  相似文献   
9.
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在长江上游干流宜宾江段、朱杨江段和木洞江段采集鱼类早期资源, 确定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仔鱼的发生动态和丰度。金沙江梯级大坝运行前的2009年和2012年, 寡鳞飘鱼仔鱼出现高峰开始于5月中旬; 运行后的2015年, 6月下旬之前很少有仔鱼出现, 高峰开始于7月中旬。梯级大坝低温清水下泄是导致坝下江段寡鳞飘鱼仔鱼发生高峰期推迟的主要原因。与2009年和2012年相比, 2015年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在宜宾江段有明显的增加, 在朱杨江段略有增加; 这表明寡鳞飘鱼种群能够适应大坝运行导致的生境条件的变化。木洞江段2009年至2015年间寡鳞飘鱼仔鱼丰度持续显著升高, 可能与该江段位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相关; 调查期间三峡水库运行水位由156 m增至175 m, 变动回水区缓流生境为寡鳞飘鱼仔鱼等提供了优良的育幼环境。基于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和分布的时空差异是上游梯级大坝和下游三峡水库运行共同作用的结果, 反映出广适应性鱼类对建坝水域环境变化的更高的适应能力; 同时, 我们提出水库上游河流与水库库尾(甚至整个水库)形成的 “河-库”复合生态系统可能具有与“河流-泛滥平原”复合生态系统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种群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 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珠江长臀鮠和海南长臀鮠共60个个体(每个群体30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选取的18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扩增产物,扩增带型差异明显。两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位点比例和特异性条带数。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值)珠江长臀鮠种群为0.9462±0.0237, 海南长臀鮠为0.9465±0.0226,海南长臀鮠比珠江长臀鮠略高。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是0.9367±0.0231,小于两个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两群体的遗传距离是0.0634±0.0230。根据遗传相似度绘制了UPGMA 聚类图。研究结果表明:珠江长臀鮠和海南长臀鮠间的遗传差异属于种内差异,两者同属一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