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建群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地区1981~1994年14年的温度观测和植被调查数据的逐年滑动平均处理,分析该地区气候和植被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区的气温在研究期内具有高低温变化不对称的特点,表现为全年最低温升高明显,最高温和平均温升高不明显.羊草草原的建群种羊草和大针茅对气温变化有不同的响应,最优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随着最低温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次优建群种大针茅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由于种间互补作用而略有升高.可以认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大针茅有可能代替羊草,成为群落的最优建群种,使得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在研究与模拟羊草草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研究不同温度因子和年温度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有助于认识单个种群和整个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地表生态系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过渡带的生物反应更为敏感。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的荒漠-草原生态过渡带是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影响的重要区域之一。本文以Sevilleta荒漠.草原生态过渡带为例,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1989~1998年10年间该生态过渡带的两种共存的植物优势种(Bouteloua eripoda)和(Bouteloua grncilis)历年的种群密度、组合形式和变化趋势,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Sevilleta生态过渡带中来自荒漠草原的优势物种Bouteloua eripoda的密度有上升的趋势,来自大草原的优势物种Bouteloua gracilis的密度有下降的趋势,它们的密度比大于1且有上升的趋势;在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的4个气候因子中,温度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认为,随着气候的变暖,本区来自荒漠地区的优势植物种在荒漠-草原群落过渡带中将逐渐处于强优势地位,生态过渡带将有可能被荒漠草原所替代。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在江苏省耕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钦普  林振山  冯年华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85-1689
将能值分析理论引入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建立了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并应用于江苏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同时用改进模型和传统模型对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和传统模型的江苏省耕地生态赤字分别为0.224和0.06hm2·人-1;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29和0.41;江苏省的耕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结果更接近江苏省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江苏氮磷钾化肥使用地域分异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入认识江苏省氮磷钾化肥投入的空间格局及其环境风险,有利于调控江苏农田施肥合理分布、加强化肥使用风险管理和分区指导,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考虑氮磷钾3种化肥不同的环境污染效应,建立带有权重系数的化肥使用环境风险指数模型,对江苏省氮磷钾化肥使用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氮磷钾3因子的权重.根据国家生态县建设化肥使用强度小于250 kg·hm-2的标准,参照目前发达国家氮磷钾1∶0.5∶0.5的养分结构,确定氮磷钾3元素的环境安全阈值.结果表明:目前江苏氮磷钾化肥使用强度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步增加的规律性地域分异,极值比为3.3.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极值比分别是3.3、4.5、4.4.全省13个地市氮磷钾投入平均比例是1∶0.39∶0.26,不尽合理.苏南地区氮磷钾肥比例相对平衡,苏北地区养分结构失调严重.全省氮磷钾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指数为0.69,属于中度环境风险;苏南地区处于低度风险,苏中地区处于中度风险,苏北地区各地市处于中度、重度或严重风险.江苏省化肥施用的地域分异及环境风险受到自然、经济、体制、政策、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旅游碳排放与碳承载力是21世纪旅游业人地关系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构建表征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碳承载力关系的旅游碳压力指数模型, 探讨长江经济带旅游碳压力和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 (1)2004—2019年旅游碳排放与承载力都呈增长趋势, 旅游碳承载力增速远远高于旅游碳排放量增速。2004—2019年, 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总量增加18.11倍, 旅游碳承载力增加了83.85倍。从旅游碳排放均值来看, 下游>上游>中游。从旅游碳承载力均值来看, 上游>中游>下游。(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环境状态趋于好转, 2004年长江经济带旅游碳压力均值为0.77, 2019年均值为0.59, 旅游碳压力总体在下降。旅游碳压力指数下游>中游>上游。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区主要分布在上游, 环境风险极严重与严重区分布在下游, 中游旅游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分异明显。(3)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三产比重、万元GDP能源消耗总量是长江经济带旅游碳压力的显著影响因素。三产比重和旅游收入会抑制旅游碳压力, 万元GDP能源消耗、旅游人次会增强旅游碳压力。上、中、下游区域旅游碳压力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