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15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发麦蛾属分类学研究(鳞翅目:麦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麦蛾属Faristenia Ponomarenko最近由蛮麦蛾属Hypatima Huner分出,已记载15种。其中的10种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在我国已知1种,其余分布于南非。本文记述我国发麦蛾属15种,包括9个新种和5个中国新种,其名录及分布发如下:1.圆属发麦蛾Faristenia circulicaudata sp.nov.新种,分布:陕西。2.窄瓣发麦蛾Faristenia 相似文献
2.
在检查所有模式标本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世界圆织蛾属Eonympha Meyrick共6种,其中记述2个新种: 梵净圆织蛾Eonympha fanjingshana sp. Nov. 和突圆织蛾Eonympha basiprojecta sp. Nov.; 报道了1新组合 Eonympha hesperanthes (Meyrick);提供了新种和新组合种的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该属世界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首次报道了纵纹谷蛾属Amorophaga Zagulajev,1968及日本纵纹谷蛾A.japonica Robinson,1986在中国的分布.首次描述了日本纵纹谷蛾雌性个体,简要讨论了该种抱器瓣及爪形突的变异,并提供了成虫及外生殖器图.日本纵纹谷蛾Amorophaga japonica Robinson,1986中国新纪录(图1~7)本种与A.cryptophori外形上相似,但可根据雌雄外生殖器特征进行区分:本种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基部不特化,小叶末端具2或3枚小刺突,抱器瓣背缘具1粗指状小叶,不达抱器瓣末端,雌性外生殖器第8背板后缘不特化;而A.cryptophori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基部特化形成l对形似颚形突的突起,小叶末端不具刺突,抱器瓣背缘具1宽叶,超过抱器瓣末端,雌性外生殖器第8背板后缘特化,形成三叶状结构.研究标本:1 ♂,江西上饶三清山(28°93′N,118°09′E;海拔389 rn),2012-05-15,李锦伟采,玻片号YLL12129;1 ♂,浙江清凉峰龙塘山(30°07′N,118°51′E;海拔500 m),2012-05-22,杨琳琳、张振国采,玻片号YLL12113m,YLL12113w;1 ♂,福建武夷山三港(27°45′N,117°41′E;海拔740 m),2004-05-19,于海丽采,玻片号MYH11006;1 ♂,1♀,广东连州大东山(24°46′N,112°41′E;海拔650m),2004-06-21,张丹丹采,玻片号XYL08043m,YLL11046f.分布:中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日本. 相似文献
4.
探索担头细蛾Epicephala duoplantaria和革叶头细蛾Epicephala daltonii共同为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传粉的\"一对二\"协同进化模式。本文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两种传粉头细蛾个体发育过程中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详细研究并对比,记述共生双方利益得失;对比研究两种头细蛾幼虫形态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担头细蛾和革叶头细蛾在革叶算盘子上每年均为1个世代,幼虫和成虫的活动时间分别在2月-4月和4月-5月;革叶算盘子结实率为11.20%-27.02%,其中被蛀食率为26.47%-44.83%;果实中的种子败育率为26.03%-34.68%,种子被头细蛾蛀食率为9.29%-17.95%;平均每头幼虫消耗2.59-2.94粒种子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每个植株留有49.53%-62.63%完好的种子,以维持互惠共生关系的稳定;产卵方式的差异导致担头细蛾的种群数量远高于革叶头细蛾;两种头细蛾的幼虫形态趋同进化但各自具有特性,这与革叶算盘子的形态特征及两种头细蛾习性有关。担头细蛾和革叶头细蛾共同为革叶算盘子传粉,形成了特殊的\"一对二\"协同进化互惠共生体系,推测担头细蛾是寄主转移来的传粉者,但该互惠共生体系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报道鞘蛾科爪靶蛾组分布于中国的7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藜爪鞘蛾分布于新疆,青海,山西和西南,国外分布于日本,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和欧洲;端齿斥鞘蛾Coleophora summivola Meyrick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异齿爪鞘蛾Caleophora bagorella Falkovitsh分布于青海,新疆和云南,国外分布于古,新爪鞘蛾(新种)Coleophora noe 相似文献
8.
翎翅野螟属Epiparbattia只包括模式种,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和贵州的1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10.
宁夏蝗虫地理分布格局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宁夏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将宁夏分为22个分布区域。为方便聚类分析,根据分布范围将宁夏蝗虫分为全布种(22个区域有分布)、多布种(2~21区域有分布)和独布种(只分布在1个区域)3类。在以分布区域为特征做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把多布种分组并确定重叠的分布格局,共分为14个组。各组蝗虫在宁夏的自然分布作为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宁夏蝗虫的多布种多呈不连续分布;分布格局与国内外基本相似;贺兰山是宁夏蝗虫分布的热点。不连续的环境是造成宁夏蝗虫多布种不连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